正文 第146章 重逢(1)(1 / 1)

開元二十五年,對於大唐的最高領導者李隆基而言,無疑是最不幸也是最黑暗的一年,先是四月廢太子,然後在六月的同一日誅殺三個兒子,緊跟著十二月恩愛二十多年的寵妃又離他而去,接連遭受的打擊讓李隆基也有點承受不起了,白天上朝時尚能集中精神對付政事,退朝後則動輒就拿身邊人撒氣,情緒很不穩定。

天子的喜怒往往牽動著一大群人的神經,為了不讓自己成為炮灰,聽說以高力士為首的宦官集團,聯合以李林甫為首的朝臣們一起共商對策,這段時間開始連軸轉似的安排了一個又一個的大典、儀式、出遊行幸等活動,試圖排遣李隆基心中因武惠妃的離世而產生的思念。

或許也意識到這樣消沉下去不是辦法,對於親信們的安排,李隆基倒也挺合作,不是讓自己忙碌於政事,就是沉浸在這些遊宴活動之中。隻是,越想盡快忘記的事情,反而記憶越深刻,對武惠妃的思念不但無法排遣,這些無度的宴樂反而讓他對處理政務打不起精神,身心都極度倦怠,甚至一度想將所有政務全部委托李林甫來處理。

不過,這些都與我和李瑁無關了,因為自從武惠妃離世,失去了這個堅強的後盾,李瑁也就慢慢的失勢,淡出了那些爭權奪利之人的視線。

其實這也很正常,李瑁性格敦厚、溫文爾雅,不但與李隆基張揚銳進的性格相去甚遠,本身也並不是一個當皇帝的料。雖然李隆基對他的疼愛之心並不假,但之前若不是因為寵愛武惠妃,不忍心拂她的意,既沒有建功立業,也沒有非凡能力,又排行十八的李瑁是完全沒有資格去爭奪太子之位的。

按照皇家的慣例,不論是在盛世還是在亂世,太子一般都是推長而立,否則極可能會引發****,最終危及到政權和江山社稷。即便李隆基再昏庸,他也不會忘了這個道理,更何況他多少也還算是個明君。如今長子李琮麵相有傷不能為君,二子李瑛已被廢賜死,兒子中最年長的就是三字忠王李嶼了。

李嶼出生在一個十分微妙的時期。

景雲元年,太平公主仗著擁立睿宗有功,而且又是長公主,橫行朝廷,見當時還是太子的李隆基英明剛毅,特別忌諱,於是便想方設法挑撥他父子二人的關係,還散布應推長而立的流言,形勢十分緊張。因此,李隆基處事更加小心,當聽聞到剛選入太子宮不久的楊氏就有了身孕,擔心會授太平公主以把柄,於是便想打掉這個孩子。誰知在熬打胎藥的時候,藥鍋接連三次被莫名其妙的掀翻,最終也沒有熬成藥。李隆基認為這是天命如此,便不再考慮這麼多,順其自然。不久後,太平公主一黨被掃平,李隆基也順利即位,李嶼的小命這才保了下來,而當時皇後王氏無子,楊氏便將李嶼交由她撫養。

李嶼的生母楊氏也是出自弘農華陰,家族背景也算顯赫,出生前的這段坎坷也讓李隆基對他增添了幾分疼愛,再加上他天生英武,聰敏慧黠,又仁孝恭謹,不論是從皇製慣例,或是家族的背景地位,還是個人的品行方麵,李嶼都比李瑁更占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