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李瑛死後,該立誰為太子已經是一件再明顯不過的事了,李隆基之所以還在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無非是因為無法麵對心愛的武惠妃那雙充滿企盼的眼睛,再加上近臣李林甫的強烈反對,所以他才會遲遲難以決斷。
等到武惠妃終於油盡燈枯,撒手而去,李隆基又一直沉浸在悲傷之中,此時再麵對立太子這個困擾,他已經精疲力盡,思維極度混亂,不知道如何做決定才是正確決定了。
這個時候,一個人的一句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是高力士,而這句話就是“推長而立,誰敢複爭”。
高力士是李隆基身邊一個不能被忽視的人物,盡管他隻不過是個宦官,也就是太監。
宦官是中國幾千年來封建製度的畸形產物,由於身體殘缺和心理陰影,隻能依附強權才能生存,更便於帝王肆意差遣和掌握。由於其特殊性,這一另類的職業便被封建帝王一直沿襲下來。唐朝自然也不例外,為了更好的為皇帝服務,朝廷專門設立了內侍省、掖庭局、宮闈局、內府局等機構,這些機構裏從最高長官到一般工作人員全都是宦官。這些宦官由全國各地方官推薦或是進貢給朝廷,唐朝的宦官多數都出自福建廣東一帶,或許是因為當時那些地方地處偏僻、落後又貧窮,為了生存才不得已而為之。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是廣東潘州人,出身於官宦世家,幼年時受父親牽連全家被取消官籍,陷入貧困交加、無路可走的境地。於是,家人忍痛將年幼的高力士做了手術,讓他跟著嶺南招討使李千裏前往長安討生活。最初高力士是被留在武則天身邊,人雖然機靈,但畢竟年幼,終於因為一個小失誤被逐出了皇宮,但卻因禍得福,被宦官高延福收養,改名為高力士,經過一番悉心調教,輾轉幾年之後來到了李隆基身邊,從此便認定了這個主子,決心一輩子傾心侍奉。
不過,畢竟高力士是宦官,太宗李世民早就立下宦官不能參政的規矩,而開元初宰相姚崇也反對宦官參與政事,所以盡管李隆基也很器重他,但在家奴薑皎、王毛仲倒台之前,他為人還是很謹慎低調的。直到薑、王二人倒台後,由於他做事周密、謹慎,再加上對皇帝的忠誠,高力士很快便成為了李隆基的心腹親信,許多核心機密由此前的經他傳令變成了委托他去辦理。
多年隨侍在李隆基身邊,高力士看慣了朝臣寵信起伏跌宕,也體會到了皇帝執掌朝政中的喜怒哀樂,於是,憑著對皇帝的忠信,他充當起了皇帝與朝臣之間溝通的橋梁,一切從江山社稷出發,不偏袒、不誇張,而且善於協調化解君臣之間的隔閡,再加上平時做人低調平和,他也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好評。
正因為如此,在李隆基為了立誰為太子的問題而茶飯不思、傷透腦筋的時候,高力士才會說出那句話。而就是他這句“推長而立”的提醒,讓李隆基終於下定決心,還是按照傳統慣例,立忠王李嶼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