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論點
我希望,讀者不會反對我在結束這本書的時候,不嫌重複,試把我的基本結論簡單明了地表述出來。
一、不斷革命論現在要求每個馬克思主義者給予最大的重視,因為階級鬥爭和意識形態鬥爭的進程終於把這個問題從回憶俄國馬克思主義者舊意見分歧的領域中充分地提出來了,並且使它變成一個關於一般世界革命的性質、內在聯係和方法的問題。
二、對於資產階級發展較遲的國家,特別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說來,不斷革命論意味著,要徹底地真正解決它們的民主和民族解放任務,隻有通過無產階級——作為被壓迫民族的領導者,首先是作為它的農民群眾的領導者——的專政才有可能。
三、在民主革命中,不僅土地問題而且民族問題都給落後國家中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安排了一個特殊的地位。沒有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盟,民主革命的任務就不可能解決,甚至不可能認真地提出。但是這兩個階級的聯盟隻有通過同民族自由資產階級的影響進行不可調和的鬥爭才能實現。
四、不管個別國家中革命的最初插曲性階段的情況如何,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聯盟,隻有在組織為共產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政治領導下才有可能實現。這也就是說,民主革命隻有通過以無產階級和農民的聯盟為基礎並且首先解決民主革命的所有任務的無產階級專政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五、從曆史的角度來估價,布爾什維主義的舊口號“無產階級和農民民主專政”確切地表達了上麵所說的那種無產階級、農民和自由資產階級之間的關係。這已經為十月的經驗所證實。但是列寧的舊公式並沒有預先解決在革命聯盟內部無產階級同農民之間的相互關係問題。換句話說,這個公式有意保留了某種代數學的性質,這種性質就是要在曆史經驗的過程中演算出比較確切的算術數字。然而,曆史經驗表明,而且在不可能作任何歪曲解釋的情況下表明,農民所擔任的革命角色無論多麼偉大,它決不能擔任獨立的角色,更不用說擔任領導的角色。農民不是跟著工人走,便是跟著資產階級走。這就是說,“無產階級和農民民主專政”隻有作為領導著農民群眾的無產階級的專政才是可以設想的。
六、無產階級和農民民主專政就其階級內容來說,是與無產階級專政不同的一種製度,它隻有在建立了一個獨立的革命政黨的情況下才能夠實現,這個黨要能夠代表農民的利益和總的來說也能夠代表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的利益,要能夠在無產階級的這種或那種程度的援助下奪取政權,並且要能夠決定自己的革命綱領。整個現代史表明,特別是最近二十五年的俄國經驗表明,在建立農民政黨的道路上,一個不可克服的障礙就是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缺乏獨立性及其深刻的內部分化。由於這種原因,小資產階級(農民)的上層分子在一切決定性的關頭,尤其是在戰爭和革命中,總是跟著大資產階級走;下層分子跟著無產階級走;中層分子則不得不在這兩個極端之間進行選擇。在克倫斯基政權與布爾什維克政權之間,在國民黨與無產階級專政之間,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中間階段,即沒有工農民主專政。
七、共產國際要把無產階級和農民民主專政這個口號強加於東方國家的企圖,早已為曆史徹底粉碎,這種企圖隻能起反動的作用。隻要這個口號同無產階級專政的口號對立,它在政治上就會促使無產階級溶解於小資產階級群眾之中,這樣就會為民族資產階級取得領導權、因而也會為民主革命遭到失敗創造最有利的條件。在共產國際綱領中采用這個口號,就是直接背叛馬克思主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十月傳統。
八、無產階級作為民主革命的領導者取得政權以後所實行的專政,必然立即麵臨同深刻地侵犯資產階級所有製有密切關係的任務。民主革命立即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從而成為不斷革命。
九、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不是革命的完成,而是革命的開始。社會主義建設隻有在民族範圍和國際範圍展開階級鬥爭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在資本主義關係在世界舞台上占絕對優勢的條件下,這種鬥爭必然要引起爆炸,即在國內引起內戰,在國外引起革命戰爭。這裏就包含著社會主義革命本身的不斷性質,不論這裏所涉及的是一個昨天才完成民主革命的落後國家,還是一個在民主革命後經曆了漫長的民主製與議會製時代的老資本主義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