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什麼是不斷革命(2 / 2)

十、在民族範圍內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是不可想象的。資產階級社會發生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這種社會所創造的生產力不再能同民族國家的界限協調一致。因此,一方麵產生帝國主義戰爭,另一方麵就產生一種資產階級的歐洲聯邦的空想。社會主義革命在民族舞台上開始,然後發展到幾個國家的舞台上,最後在世界舞台上完成。這樣,社會主義革命就成為一種在更新和更廣泛的意義上的不斷革命;隻有當新社會在我們整個星球上獲得最後勝利之後,社會主義革命才告完成。

十一、上麵關於世界革命發展的簡要論述,一筆勾銷了現在的共產國際綱領迂腐死板地把國家劃分為社會主義“已經成熟”或“尚未成熟”的問題。既然資本主義已經建立了世界市場,創造了世界的分工和生產力,整個來說它也就為實現社會主義改造準備了世界經濟。

不同的國家將以不同的速度經曆這個過程。在一定的條件下,落後國家能比先進國家早實現無產階級專政,但要比它們晚進入社會主義。

一個落後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如果它的無產階級沒有作好聯合農民和奪取政權的充分準備,就不能將民主革命進行到底。反之,在一個無產階級由於進行了民主革命而掌握了政權的國家,專政和社會主義的未來命運歸根到底不僅取決於本國的生產力,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國際社會主義革命的發展。

十二、從反對十月革命的反動勢力方麵發酵出來的一國社會主義理論,是同不斷革命論勢不兩立的唯一理論。

不肖門徒由於受到我們的嚴厲批判,便想借口俄國的特點(地大物博)而把一國社會主義理論的運用範圍隻限於俄國,這種企圖是徒勞無益的,隻能弄巧成拙。背離國際主義立場,就必然要走向民族救世主義,即認為本國具有一些特殊的優越性和特點,硬說這些優越性和特點使它能擔任別的國家所不能擔任的角色。

世界性的分工,蘇聯工業對外國技術的依賴,歐洲先進國家的生產力對亞洲原料的依賴等等,使得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建設一個獨立的社會主義社會成為不可能的事。

十三、斯大林和布哈林的理論同俄國革命的全部經驗背道而馳,它不僅機械地把民主革命同社會主義革命對立起來,而且把民族革命同國際革命割裂開來。

這種理論向落後國家的革命提出建立一種根本不能實現的民主專政製度的任務,同時又把這種製度同無產階級專政對立起來。這樣,這種理論就把幻想和虛構帶到政治中來,麻痹東方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鬥爭,妨礙殖民地革命的勝利。

從不肖門徒們的理論觀點來看,無產階級奪取到政權就意味著革命的完成(按照斯大林的公式,完成了“十分之九”)和國家改造時期的開始。富農長入社會主義的理論和世界資產階級“中立化”的理論,都必然是同一國社會主義理論分不開的。它們是息息相關的。

按照一國社會主義理論,共產國際已被貶低為一種隻對反對武裝幹涉的鬥爭有用處的輔助性武器。共產國際目前的政策、製度及其領導人物的選擇,是同共產國際被降低為不是要解決獨立任務的輔助性機關這種角色完全適應的。

十四、布哈林所寫的共產國際綱領,是徹頭徹尾折衷主義的綱領。它妄圖把一國社會主義理論同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而這種國際主義同世界革命的不斷性是不可分割的)調和起來。共產主義左派反對派為了使共產國際采取正確的政策和建立健全的製度而進行的鬥爭,是同爭取製訂馬克思主義綱領的鬥爭不可分割地聯係在一起的。而關於綱領的問題又是同關於不斷革命論和一國社會主義論這兩種互不兼容的理論的問題分不開的。不斷革命的問題,早已不是列寧同托洛茨基之間的插曲性的意見分歧,這些分歧已經由曆史徹底解決了。現在的鬥爭是馬克思和列寧的基本思想同中派的折衷主義思想之間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