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名聲初顯(1 / 2)

自漢武大帝采取儒聖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最終確立儒家的獨尊地位。

而到了漢桓帝時期,儒家的勢力已經深深的影響著這個曾經強大的帝國的方方麵麵。

就拿漢朝的“察舉製”來說。

察舉製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製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開始的。察舉製不同於以前先秦時期的世襲製和從隋唐時建立的科舉製,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按照舉期分類,察舉的科目可分為常科(歲科)與特科兩大類。歲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祿四行;特科又分為常見特科和一般特科。

百姓想要出仕為官,就需要官員的推薦,而推薦的前提條件就是“孝廉”,也就是漢代的“察舉製”中的一個項目,謂之“舉孝廉”,這正是儒家所主導的。

第二個,想要出仕,同樣需要名聲,沒有一個好的名聲,一切都是空談,“孝廉”就是一種名聲,獲得高層官員認可的名聲,不然何來“舉孝廉”一說。

所以,劉成在對這個世界有了一個總體的認識之後,就已經有了一個係統的規劃了。

首先,需要名聲,而“孝廉”是增加名聲的方法之一,劉成想到的另外一個可以增加名聲的方法就是士子的名聲。雖說劉成是一侯爺後代,漢室宗親,但是畢竟聲名不顯,所以,劉成一開始就從儒家下手,所以劉成就向劉風提出一個習儒的要求。

其次,遊走天下,招攬“名士”。三國,什麼最重要,人才最重要。所以,劉成打算有了名聲之後就遊學天下,司機招攬人才。

最後,獲得一塊根據地。三國時代,要想參與到涿鹿天下的大潮中,就需要一塊自己的根據地。然後,發展自己的領地,靜候“天變”,等待時機的到來。

......

如今,距離劉成習儒的時日已過三個月了。

在劉風為劉成請來了第一位國士級別的先生後,不過一月,那位國士級別的先生就到前廳向劉風辭行了。

劉風連忙問為什麼。

那先生苦笑說道:“侯爺,在下才疏學淺,沒有能耐再留於侯府了。”

劉風以為劉成做了什麼事讓這位國士級別的儒士生氣了,想要就此離開。

於是臉色一沉,說道:“是不是我兒有什麼地方冒犯了你,還望先生海涵。隻是希望先生別再說辭行這兩個字了,倘若是那個小兔崽子不聽話,隨你怎麼處罰都行,不用在乎本侯爺。”

聽到劉風說的話,先生這才明白劉風是會錯意了,連忙說道:“小侯爺天資聰穎,並非是有什麼地方冒犯了我,而是我真的沒有什麼可以教他的了。”

劉風有些狐疑地說道:“真的?”

“是真的,侯爺。小侯爺已經將我所教的全都學會了,我實在是沒有什麼可以教小侯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