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開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之先河。
知識分子在戰國時的地位最高 ,越皇權,帝師。
文辭姿肆 ———策士廷說、下臣諷君、政策辯解。①.辯麗橫肆,鋪張揚厲,氣勢縱橫 。(誇張鋪陳,對偶排比)②.引類取譬,杜撰寓言,循序漸進的辯說技巧。\\\"說話的藝術\\\".
(一)、思想傾向比較:
1.宗周的禮樂時代遺存vs禮崩樂壞的諸候攻伐時代;
2.貴族群體 vS 士階層崛起.
3.儒家思想vs縱橫家思想.①.有自己的理論建構與\\\"理想國\\\";②.沒有固定政治主張,因遊說的對象不同而改變主張;
4.重舍生取義vs 重利而輕義。
(二)、記言風格比較:
《左傳》———文典而美,語博而奧;(\\\"貴族的風度\\\")
《國語》——— 論說嚴密,層次井然;口語化,通俗化;
《戰國策》——辯麗橫肆,鋪張揚厲,氣勢縱橫;多譬喻與修辭手法;(\\\"說話的藝術\\\")。
(三)、人物塑違比較:
•《左傳》——— 通過分散描寫細節 ,人物語言、行為表現人物;
(\\\"左史記意,右史記事\\\"的傳統)
•《國語》——— 集中篇幅細節和言行,表現人物;
•《戰國策》——— 情節,言行,形態和細節,甚至心理活動描寫,人物更加飽滿鮮明。(塑造人物的文學手段更商)
(四)、注意問題:
《戰國策》塑人手段最高≠《戰國策》比《左傳 》地位更高,更有價值。
1.思想正統性.
《左傳》中的崇禮,重德,貴義 ,春秋貴族精神及風範,一直是中國文化的正統vs大談言利,笑窮不笑娼,朝秦暮楚。 對\\\"一言之辯重於九鼎大呂,三寸之活勝於百萬之師\\\"的\\\"士\\\"的追慕以及對\\\"禮賢下士\\\"的\\\"君\\\"的渴求。 (文學的現實補償作用)。
2. 中國文學體裁以詩、詞、文為主,篇製短 ,講究簡練用字,《左傳》更有啟發意義;《戰國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小說戲曲史學等有劇情文學體裁及鋪張揚厲的文風等方麵。
3.教材站在文學進化論角度,以今天審美眼光及體裁愛好偏好上書寫文學史,與傳統視角有偏差。
小結:
先秦敘事散文演進:
《春秋》:春秋末年、編年體、個人著作、維護周禮、記事、言簡意博。
《左傳》:戰國初年、編年體、個人著作、儒家、紀史敘事、典雅婉致。
《國語》:戰國初年、國別體、史料彙編、儒為主、記言論教、質樸通俗。
《戰國策》:戰國後期、國別體、史料小說、縱橫家、塑人辯說、辯麗橫肆。
對敘事文學之影響:
1.褒貶分明———道德化傾向;
2.三者代言———創作者的過度幹預;
3.正敘的基本敘事———敘述方式滯後於西方;
4.文史不分———很多小說依托曆史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