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敘———蹇叔\\\"吾見師之出不見其入\\\";王孫滿\\\"秦師輕而無禮,必敗。\\\"
②、最突出成就:描寫戰爭。
\\\"戰前流水冗,開戰一分鍾。\\\"
eg:《曹劌論戰》。
③、敘述事件因果有道德化,神秘化傾向。
占卜、夢境、天象、神示 ———凶or吉。
符合禮、義、德———成功;反之,必敗。
④、情節戲劇化(虛構)、細節位(\\\"八卦\\\") 。
晉桓公伐楚———蔡女蕩桓公 。
⑤、人物塑造:語言塑造為主(其它手法相對較少) 。
———“貴族群生相”。
———積累型(晉文公)、閃現型(鈕魔)。
———行人應答和大夫辭令最特色。
文典而美,語博而奧 (劉知幾《史通》)。
⑥、 第三者代言:\\\"孔子曰\\\"、\\\"君子曰\\\".
⑦、語言筒練含蘊,詞約義手。
晉軍潰敗———“……爭舟,舟中之指可掬。\\\"
先軫聞釋三帥 ——— 不顧而唾。
晉文公醉遣出齊——— 以戈逐子犯。
•總的來說,史傳敘事散文,自殷商已有萌芽,至戰國而成熟。
•曆經無意識的檔案記錄,到有意識, 有獨立寫作義例的簡略記事,再過渡到完整的敘事。
•中國史傳敘事著作,從開始就表現出文史不分傾向。 曆史事件的描述帶有主觀色彩。有強烈的個人情感與立場。
六. 《國語》 (《春秋外傳》)
•我國第一 部國別史。
•記事年代起自周穆王,止於魯悼公。
•分別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
•周王室和各諸候國史料彙編而成。 (篇幅不一\/論述各異\/水平參差\/風格不一。)
•思想傾向——— 儒家崇禮重民思想。
•記言為主 ———朝聘、饗宴、諷諫、辨話、應對。
邏輯縝密\/口語化,通俗化。
•記事為輔———
①.在大小故事中穿插記言、議論.
(區別於語錄體和純議論文.)
②.有向紀傳體過渡的趨勢。
《國語》 VS《左傳》
相同點:
1.都含有政治經驗的總結,《左傳》較鮮明。 (資改.)
2.有些情節內容很相近,有些細節可以互相補充。
不同點:
1.記言為主記事為輔vs記事為主記言為輔。
2.有些語言比較蕪雜,教化意味太重vs 簡法傳神。
3.文字質樸,部分口語化VS文采典雅。
七.《戰國策》.( 縱橫家.)
•成書於戰國後期,凡三十三卷。雜記東周、西周、秦、齊、楚、 趙、魏、韓、燕、宋、衛、 中山諸國軍政大事。時代上接春秋,下迄秦並六國。
•記載了謀臣策士遊說諸候或進行 謀議論辨時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最後劉向刪重整理及定名。
•思想傾向——— 縱橫家思想.(為錢,無固定主張, 道德修養不高.)
•塑人鮮明———
①對成功的\\\"士\\\"仰視角書寫。(言行個性化,傳神的形態和細節,情節波瀾起伏,甚至涉及心理描寫。文字虛構比例重,史學價值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