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15日淩晨,花園口的堵口工程進入了最後時刻。當大壩上的河工們拋下最後幾個經過鋼絲捆綁的石籠後,隨著一陣陣響亮的鞭炮聲,在眾人的歡呼聲中,自1938年6月決口了八年多的黃河花園口,終於在國共兩黨兩年多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大壩合攏。在場的群眾都激動萬分,雀躍歡呼,許多人還當場流下了眼淚。已經改道八年之久的黃河,終於回歸了故道,回歸到了自己的故鄉,她在歡笑中順著下遊新建的上千裏河堤,安然流入茫茫大海之中。
(四)
趙國保和千百萬老百姓一樣,得知黃河花園口合攏成功的消息後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全國各界民眾也都為這個巨大喜訊歡欣鼓舞,國共兩黨都發了賀電,各大媒體給予高度評價。黃河回歸故道後,曾經滿目瘡痍的黃泛區開始康複,田野開始複耕,綠樹開始植種,水渠開始修建,秋種開始播撒,村莊也開始出現了冉冉炊煙,廣大農民如浴春風,如逢甘露,在喜悅中又與久違的肥沃土地緊緊擁抱,挺起身子重新走向碧綠蒼翠,重新找回夢盼已久的美好家園。
在第四綏靖區參謀處辦公室,趙國保一邊聽著窗外傳來的喜慶鞭炮,一邊注視著牆上的軍用地圖。他在黃河歸故後的喜悅中也隱含著憂慮,憂慮中又交織著喜悅,真是喜憂交加,喜憂並重。趙國保當前最擔憂的是,花園口合攏後蔣介石的“黃河戰略”要全麵實施,全國內戰將進入一個危險階段,中國將麵臨一場新的危機。
黃河回歸故道後,下遊河道重回山東入海,黃河流域的陝北、晉冀魯豫、山東三大解放區被一分為三,客觀上為蔣介石實施“黃河戰略”創造了有利條件。而此時國內的局勢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蔣介石在內戰中處處碰壁。從1946年6月至年底,國民黨在付出34萬兵力被殲的代價之後,僅占領了承德、張家口、淮陰等百餘座解放區的大中城市,遠未實現蔣介石“在三個月內全部消滅共產黨”的計劃。此時的解放軍,已能與國民黨軍隊展開大規模作戰,英勇善戰,勝仗連連,大大超出了蔣介石的預料。國民黨30萬大軍對中原解放軍的圍攻雖然長達兩年之久,但僅將中原軍區部隊擠出了豫南,其它方向的戰略進攻遠未達到預期目的。在這種形勢下,蔣介石把重點放在了實施“黃河戰略”上,把軍事進攻與回歸故道之後的黃河緊密地聯在了一起,將進攻的矛頭對準了陝北和山東。陝北,是共產黨中央所在地,蔣介石預料毛澤東不會輕易放棄,他要在那裏殲滅中共軍隊主力;而山東,是共產黨苦心經營的根據地,國民黨軍也將在那裏與強大的華東野戰軍進行一場鏖戰。在即將全麵展開的“黃河戰略”中,孰勝孰敗,雙方拭目以待。
正如趙國保所料,此時全國的形勢異常複雜,花園口封堵後,蔣介石精心策劃的“黃河戰略”已順利構建,在戰略態勢上對解放區形成了極大壓力。
“黃河戰略”是以回歸故道的黃河為軸心,對三大解放區構建出新的戰場布局。蔣介石在黃河中下遊數千公裏的防線上,隻部署24個旅,以黃河天險“以水當兵”;而在黃河兩端則部署了南北兩條戰線,調集了227個旅向陝北、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這種戰役布局,具有腰細腹空的“啞鈴式”特征,蔣介石利用黃河天險在千裏河防線上節省出大量兵力,他自認黃河天險能抵“40萬大軍”。
黃河流域的軍事部署完成之後,國民黨軍中有“西北王”之稱的胡宗南,首先對陝北解放區發起了進攻。1947年2月,蔣介石親飛西安,部署胡宗南率34個旅、25萬人,從南、西、北三麵對陝甘寧邊區實施圍攻,還抽調了空軍力量的五分之三——100餘架飛機助戰,企圖一舉消滅陝甘寧邊區的解放軍。胡宗南兵強馬壯,裝備精良,他狂妄地提出,要在三天之內攻占延安。陝甘寧邊區此時僅有4個野戰旅、3個地方旅共2萬餘人,裝備也無法與國民黨軍相比。毛澤東審時度勢,作出了“主動放棄延安、誘敵深入,外線配合內線、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應戰方案,他要求西北野戰軍在延安以北山區創造戰機,殲滅胡宗南的有生力量。
1947年3月13日,南線國民黨軍在整編第1軍軍長董釗和整編第29軍軍長劉戡的帶領下,由宜川、洛川向延安發起進攻,飛機也對延安進行輪番轟炸。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在運動中組織防禦,有效遲滯和消耗了胡宗南部隊,成功掩護中央機關轉移,並於3月19日主動撤出延安。胡宗南進入延安後實際上僅占領了一座空城。但好大喜功的胡宗南,大搞“慶功儀式”,假造“共軍俘虜”讓記者參觀,甚至上報國民政府要將延安改為“宗南縣”。彭德懷放棄延安後,將部隊主力隱蔽在陝北山區,給胡宗南布下一個個包圍圈。在此後的40天中,西北野戰軍采用“蘑菇戰術”,使國民黨軍東跑西竄,疲於奔命,極度疲勞。彭德懷接抓住戰機,接連打了青化砭、蟠龍、羊馬河三個漂亮的殲滅戰,三戰三捷,殲滅胡宗南3個旅1.5萬人,活捉第31旅旅長李紀雲,擊斃第167旅旅長李昆崗。胡宗南在遭受一係列慘敗後被迫南撤,蔣介石對陝北的重點進攻隨告結束。
在山東戰場上,湯恩伯指揮60個旅、45萬人先後對解放區發動了三次大規模進攻。在1947年4月上旬發動的第一次進攻中,雙方在新(泰)蒙(陰)地區展開激戰,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指揮下,欲擒故縱,南征北戰,很快轉守為攻,殲滅了國民黨軍2萬餘人。經過調整兵力,湯恩伯又於5月中旬發起第二次進攻,華東野戰軍抓住時機,組織進行了著名的“孟良崮戰役”,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大無畏氣概,猛虎掏心,全殲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整編第74師3.2萬餘人,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在連續兩次進攻失敗後,死不甘心的湯恩伯又於1947年6月25日發起第三次進攻。這次進攻調集了32個旅、24萬人,並吸取前兩次教訓,進攻部隊蝟集起來齊頭並進,相互策應,尋機與解放軍決戰。陳毅和粟裕根據敵情變化,指揮部隊分路迎敵,並與挺進魯西南的中原野戰軍劉鄧部隊協同作戰,在魯西南、泰西和魯南擺出了“品”字形陣列,將國民黨整個華東防線撕開了一道數百裏長的缺口。蔣介石在此情況下不得不從中原和山東戰場調兵重組防線,7月中旬從魯中抽調了7個師到魯西南阻擊劉鄧部隊,魯中正麵僅剩下4個師,湯恩伯再也組織不起新的攻勢,隻好全麵采取守勢,第三次進攻遂即中止。7月下旬,湯恩伯畏於被強大的華東野戰軍圍殲,從魯中全線後撤。至此,蔣介石重點進攻山東的計劃也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