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26(2 / 3)

1946年3月3日,在輿論壓力下,國民黨政府派黃河堵口複堤工程局長趙守鈺等人,在河南新鄉會晤了在那裏巡視的“軍調部”代表,與張治中、周恩來、馬歇爾等商談了“堵口和複堤”問題。會商決定,談判解決花園口封堵問題。1946年4月7日,三方代表在開封舉行會談,達成了“開封協議”,決定堵口與複堤工作並進,花園口合攏日期須會勘下遊河道和堤防情況而定。此後,又在山東菏澤達成了包括複堤堵口、河床內村莊救濟、施工機構、交通和幣製等問題在內的“菏澤協議”。“開封協議”、“菏澤協議”之後,解放區抓緊展開下遊複堤的各項工作。

然而國民黨當局出爾反爾,於1946年4月20日發布公告,擅自決定在黃河大汛前的6月底提前堵塞花園口。國民黨還派部隊破壞下遊的“複堤”工程。針對情況變化,周恩來與國民黨和美方代表反複談判,據理力爭,又簽署了先複堤、後堵口的《協定備忘錄》,將堵口日期推遲在9月中旬。但國民黨再一次背信棄義,6月下旬就提前在花園口打樁拋石,開始了堵口施工,後因汛期水勢猛漲,衝毀了堵口橋樁,才未能完成堵口。

幾乎在花園口堵口的同時,蔣介石就匆匆發起了大規模的內戰。此時國民黨已基本完成了內戰部署,美國人幫助國民黨完成了20個軍、50個師的美械裝備改編,將700餘架飛機、270艘軍艦和1.5萬輛汽車“贈予”蔣介石政府。1945年10月中旬至1946年5月中旬,美國空軍第13、第14航空隊,海軍第7艦隊,又先後將國民黨14個軍、8個交警總隊共54萬人,從偏居的西南運送到華北、東北內戰前沿和各戰略要地,完成了美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空運和海運。此時的蔣介石躊躇滿誌,公然撕毀《停戰協定》,於6月26日對豫南中原軍區李先念部隊發起大規模進攻,企圖一舉殲滅中原解放軍,打通向華北、東北和華東的陸路通道。至此,中國的內戰全麵爆發!

這是一場雙方兵力懸殊的戰役。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指揮國民黨軍10個整編師、30餘萬人,將李先念6萬餘人團團包圍在信陽宣化店方圓不足百裏的狹長地帶,使中原解放軍陷入了險境之中。但中原野戰軍在艱苦卓絕的抗戰中,已積累了豐富的以劣勝優作戰經驗,在國民黨大兵壓境下沉著應戰,避實就虛,采取聲東擊西的巧妙戰術,從國民黨重圍中跳了出來,自東、北、南三路同時向外突圍。東路突圍的皮定均第1旅是佯攻部隊,他們攻勢淩厲,聲勢浩大,猛打猛衝,以主力部隊東進的態勢轉移了國民黨的視線;而中原軍區主力,則從南、北兩路突出包圍圈,大踏步向西前進,轉移到了豫鄂陝和鄂西北山區,廣泛開展遊擊戰、運動戰,迅速站穩了腳跟,順利完成了戰略轉移。向東突圍的皮定均旅3000餘人,一路左拚右殺,所向無敵,也衝破了沿途國民黨軍的重兵封鎖,跋涉2000裏路,於7月中旬進入蘇皖解放區。

黃河堵口與內戰同時在1946年6月發生,不是時間上的巧合,而是蔣介石所精心策劃的“黃河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初就製定了“黃河戰略”,要利用黃河天險對共產黨發動全麵圍攻。當時解放區主要集中於黃河流域,這一帶成了國民黨戰略進攻的重點和內戰主戰場。黃河流域的解放區分為三大塊:一塊是黃河中遊西段的陝北解放區,一塊是下遊中段的晉冀魯豫解放區,一塊是下遊東段的山東解放區。蔣介石針對以上情況,製定了一個利用黃河天險以水代兵、分割三大解放區,達到分而擊之、各個擊破目的的“黃河戰略”。

黃河改道前,在流經陝北、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省時,自然形成了一個“Z”字形的彎曲河道,決口之後,黃河水從花園口改道流向東南,原來“Z”字形的下腳就拉向了江蘇一帶,奪淮河入海,華北、華東聯成一片,非常有利於三大解放區的戰略聯係。蔣介石所策劃的“黃河戰略”核心,就是封堵黃河花園口,使黃河回歸故道,在黃河中下遊重新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再次將華北、華東兩地分割,促使三大解放區形成“一分為三”的態勢。如果黃河回歸故道,位於中遊的晉冀魯豫解放區就會被回歸後的黃河重新分割,中心就處在了黃河以東、以北的“Z”字形中部,原來向南和向北機動的道路被黃水阻隔;陝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也分別處在了黃河“Z”字形兩側,其中陝北解放區處在黃河以西,山東解放區處在黃河以南。這樣一來,滔滔黃水等於在三大解放區之間開掘了一道天塹,斷絕了彼此之間的相互呼應和戰略支援。

整個“黃河戰略”的關鍵,是首先封堵花園口,使改道後的黃河重歸故道。為此,蔣介石千方百計加快了花園口的封堵進度。

(三)

毛澤東早就看破了蔣介石“黃河戰略”的實質,看穿了蔣介石封堵花園口的真實目的。但毛澤東考慮更多的還是黃河下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考慮得更多的是下遊百姓的根本利益。為使黃河盡快回歸故道,造福兩岸民眾,同時也有效應對蔣介石的“黃河戰略”,毛澤東針鋒相對地采取了政治、軍事上的雙重回擊。

在政治策略上,針對國民黨提出黃河回歸故道是“解除黃泛區人民災難”的惑人口號,解放區政府理直氣壯地發表聲明,提出“先複堤、後堵口”的治河主張,並指出,黃河改道了8年後故道上有40萬群眾,隻有先“複堤”先“移民”,才能避免出現第二個黃泛區,才能保證下遊群眾的生命安全。共產黨的治黃主張合情合理,得到了全國各界的廣泛理解支持,贏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也在很大程度上推遲了蔣介石“黃河戰略”的實施。

國共兩黨圍繞黃河堵口與複堤開展了激烈較量。共產黨及時將雙方簽訂的一係列文件公布於眾,請輿論監督,最後爭取到了堵口與複堤同時進行。而國民黨政府在陷於被動後,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阻礙解放區複堤,先是拖付複堤工程款,後又派部隊進犯解放區,還出動120多架次飛機炸死炸傷大量修堤民工和已竣工的“複堤”河段,國防部長白崇禧還親赴花園口督檢“堵口”進度,力促蔣介石的“黃河戰略”如期進行。

1947年1月16日,國民黨參謀總長陳誠與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又專程抵達花園口督導“堵口”,傳達了蔣介石要求花園口堵口務於“桃汛前合攏”的要求。毛澤東得知後,立即派董必武、伍雲甫等人赴上海與國民黨及“聯總”談判,要求堵口與複堤協調進行,並再次達成決議,解放區內的複堤工程加快,花園口堵口定於3月中旬。

在此之後,國民黨當局采取高壓政策,日夜加快花園口的堵口進度。最後黃河堵口局采取“新舊合施”的辦法進行堵口,用“新法”打橋樁,用古代“進占法”跟樁造壩,又在黃河舊道挖出兩道引河,分流花園口的湍急水勢,減輕“口門”的流量。他們同時還調集了大批民工在花園口加大拋石量,終於使決口處的水門越來越小。而解放區在此期間按照進一步加快了複堤工程的進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黃河下遊的複堤工程。

花園口水門的“合攏”終於接近了尾聲。合攏前,黃河堵複局又專門在豫北、豫東16縣招雇了5萬民工,各縣長也親赴督工,並發出懸賞:“本月15日前合攏,花園口東西兩壩賞錢1.3億,提前一日合攏,增賞5000萬元。”黃河堵複局還在兩岸大壩搭起戲台,唱戲酬神,鼓舞士氣。在重賞之下,花園口的堵口進度進一步加快,決口處的水門越變越窄。1947年3月7日,水門寬度縮小到了32米,9日降至10餘米,13日降至數米之內。到了14日,花園口的水口門寬度終於縮窄到不足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