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26(1 / 3)

第二十五章

抗戰後國共兩黨圍繞封堵黃河花園口開展了怎樣的激烈鬥爭?為什麼堵黃河花園口要先“複堤”後“堵口”?蔣介石利用黃河回歸故道製定了怎樣的“黃河戰略”?毛澤東如何從容應付,妙招疊出?

黃河母親終於露出了她那慈祥而溫柔的笑容。在舉國歡慶抗戰勝利的巨大喜悅之中,黃河也抑製不住她歡快的情緒,用翻滾的河水奔騰跳躍,用激蕩的浪花載歌載舞。同時她還張開雙臂,用寬廣博大的懷抱迎接遠方的兒女回歸,迎接那些曆盡艱辛、萬般思念故土的災民回到家鄉。

張江村的鄉親們從陝西黃龍山回來了,鄭州難童學校的師生們從寶雞鳳翔回來了,被迫躲避戰火、逃荒要飯、流落在全國各地的無數河南災民們回來了。

這些眷戀故土的黃河兒女一回到家鄉,回到朝思暮想的故土,回到熟悉的村莊和自家屋前,都淚流滿麵,恍如隔世。他們回想起大災中逝去的骨肉親人,回想起逃難時逝去的血脈同胞,回想起餓死病死的兄弟姐妹,很多人長跪在地,無比悲愴,無限感慨,都有一種逃離死亡、浴火重生的深切感受,都有一種度過茫茫黑夜終於迎來黎明的欣喜之情。他們倍加珍惜當前夢寐以求的安寧生活,萬分珍愛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大家乞盼著從此不要再打仗了,經過八年的戰亂浴火和顛沛流離,百姓們都盼望從此能好好地休養生息,恢複元氣,安居樂業,希望這和平的日子、幸福的生活能長久一些,永享安康。當他們得知國共兩黨正在談判、要和平建國時,都鬆了一口氣,熱切盼望政府能幫他們重建家園,堵住黃河決口,讓黃泛區重現綠色。自1938年以來,黃河已經決口了7年之久,隻有堵住決口潰堤,才能恢複昔日的萬畝良田,才能讓鄉村重見綠洲,才能恢複中原大地的藍天、綠樹、青草、麥黃的迷人美景。

趙國保也回到了故鄉開封。他是跟隨戰區司令長官部回來的,參加了駐豫日軍的受降。抗戰勝利後,戰區改為“綏靖公署”,鄭州綏靖公署主任是劉峙,副主任是張軫,趙國保調任開封第四綏靖區參謀處上校副處長。第四綏靖區由第2集團軍總司令部改編,主任是劉如銘,轄區為豫東、魯西南和冀南等42縣市。

趙國保回到開封後,心情和返鄉百姓一樣,希望和平長久下去,國共兩黨和平共處,民主建國,希望政府能盡快堵住黃河決口,使黃泛區重現綠洲。現在綏靖區的任務已不再是籌劃對日作戰,而是進行“勘亂”,籌劃對共產黨解放區的清剿進攻。這是趙國保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麵。麵對一觸即發的內戰,趙國保充滿了憂慮和戚愁,因為他太清楚當前的國內危機了。

自國共兩黨簽署“雙十協議”以後,蔣介石並不準備真正實現和平,他在日夜不停地加緊內戰準備。目前,國民黨軍已擴充到近500萬,作戰能力今非昔比。抗戰後期,美國人又給了蔣介石配備了23個師的全套美械裝備,訓練了一批勁旅。趙國保知道,抗戰勝利後的中國“一山不容兩虎”,國共兩黨在意識形態上的根本分歧,最終必然導致激烈的軍事對抗,蔣介石決不會放下屠刀,決不會和平建國,決不會停止對共產黨的軍事進攻。戰區改為綏靖區的目的,就是強化國民黨的軍事占領,便於組織部隊向解放區發起新的進攻。僅在河南地區,蔣介石就調動了4個軍、7個師對解放區實施圍剿,第四綏靖區收編的偽軍華北第1先遣軍總司令龐炳勳部,首先搶占了豫東解放區民權、考城諸縣。1945年9月上旬,鄭州綏靖公署又調集第55、第68軍的四個師向新黃河以東解放區大舉進攻,解放軍寸土必爭,頑強抵抗,雙方戰鬥異常激烈。直到1946年1月初,國共雙方才簽訂了《停戰協定》,暫停了軍事衝突。目前雖然成立了“軍調部”,但雙方摩擦依然不斷。

趙國保對此憂心忡忡。他十分擔心國共之間的軍事衝突進一步擴大,形勢進一步惡化,擔心國家的命運,擔心今後的中國走向何處。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河南人,趙國保除了擔憂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之外,他當前最為關心的還是如何收拾舊河山,搞好戰後重建,特別是盡快封堵黃河,消除黃泛區的巨大災難。趙國保從軍前就立誌黃河水患的治理,立誌讓黃河造福於民,現在抗戰勝利了,他更加關心日夜牽掛的黃河。讓趙國保欣慰的是,目前政府已經將黃河的封堵和回歸故道列入了日程,還成立了“黃河堵口複堤工程局”,加快進行黃河封堵與故道複堤工作。趙國保許多水利學校的同學都到“堵口局”參加了工作,他本人也常到“堵口局”了解情況,出謀劃策,提供幫助。雖然綏靖區同僚說些閑話,但趙國保並不理會,仍然不斷出入“堵口局”。

趙國保對黃河的封堵與複堤寄予了熱切期望。他知道,“堵口”與“複堤”不是一件容易事,各種困難比預想複雜得多。

黃河已經決口八年了。由於抗戰期間忽於治理,花園口的決口寬度已達一千多米,而且水深浪急,封堵異常困難。此外,花園口的封堵還要顧及下遊一千多公裏的堤壩修複。因為在黃河斷流之後,故道河床上已經建起了1700多個村莊,開墾了大片農田,有40多萬農民在上麵耕作生息。如果在花園口堵口,就必須先“複堤”, 先修複故道下遊破損的堤壩,搬遷河床上新建的大量村莊。否則,放水後會給下遊帶來滅頂之災,淹沒吞噬數十萬人,出現一個新的“黃泛區”。此外還有一個特殊情況,抗戰勝利後,黃河下遊的豫東、魯西分別由國民黨和共產黨占領,河南這邊為“國統區”,山東那邊為“解放區”,黃河的封堵,需要國共兩黨共同組織實施。但目前全國正處在內戰的邊緣,蔣介石千方百計要利用黃河對解放區發動新的攻勢,還專門製定了“黃河戰略”,企圖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區。這樣一來,黃河決口的封堵,就具有了濃重的政治色彩,更加複雜艱難。

讓趙國保和河南百姓沒有想到的是,抗戰勝利後,黃河決口的封堵,與中國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與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一係列重大戰役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也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

(二)

1946年1月,蔣介石為加快實施精心策劃的“黃河戰略”,作出了黃河堵口要在兩個月內完成的決定。3月1日,在未與下遊解放區政府洽商的情況下,就在花園口破土動工,開始了黃河堵口放水工程。與此同時,國民黨還調集數十萬大軍,準備對解放區發起新的進攻。

黃河下遊故道的解放區,是共產黨在八年抗戰中曆盡艱辛建立起來的。1938年黃河決口以後,八路軍在化為平地的黃河故道上東征西戰,縱橫馳騁,建立了豫東、冀南、山東等解放區根據地。抗戰勝利時,各解放區連成一片,形成了雄踞華北、呼應華中和中原的戰略態勢。在這種情況下,如使黃河重歸故道,無疑要將各解放區重新分割開來,使共產黨在軍事上陷於被動。但是,為了解除豫皖蘇黃泛區內廣大群眾的災難,共產黨還是原則上同意了蔣介石“黃河回歸故道”的計劃。但同時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堵口”前要先做好下遊的堤壩“複堤”工作,避免堵口後洪水淹亡下遊群眾。共產黨廣泛宣傳了自己“先複堤,後堵口”的治黃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