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25(1 / 3)

第二十四章

毛澤東在抗戰勝利後與蔣介石開始了怎樣的新較量?蔣介石在“重慶談判”和“爭奪淪陷區”中如何陷入被動?日本戰敗賠償和中國駐軍日本蔣介石如何錯失良機促成千古遺恨?

黃河汛期又一次降臨了!河水從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約古宗列曲出發,穿過龍羊峽、青龍峽、劉羊峽等諸多峽穀,一路上浩浩蕩蕩,勢不可當,在驚濤駭浪和巨大泥沙的激蕩中,向著中下遊傾瀉而去。當她走過最後一道關隘洛陽小浪底之後,就像個巨人那樣站起身來,抖落滿身的泥沙,向著無比寬廣的下遊大平原呼嘯而去。

柳園口今年的汛期似乎與往年不同。河水雖然依舊猛烈,但好像格外體貼兩岸百姓,格外體諒災難深重的兒女。自從黃河開汛以來,黃泛區再沒有出現往年那樣的洪災險情,再沒有了大水巨浪破堤四泄,兩岸百姓都對黃河今年罕見的體貼溫柔感到興奮不已。

這天清晨,潘振海和店內夥計照例在小店裏埋頭忙活著,忽然城內響起了一陣陣鞭炮聲。潘振海開始沒有在意,因為這天是個黃道吉日,開封城內操辦喜事的人多,可能是在放炮慶賀。潘振海還特意看了一下牆上掛的黃曆,掰著指頭算了算,今天是1945年8月15日,是個好日子,喜日子,是個娶親嫁女、新屋上梁、飯店開業的吉祥時刻。但後來大街上放鞭炮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熱鬧,甚至響起了高音喇叭的喧鬧聲。潘振海這才感到有些非同尋常,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他放下手中的活兒,和小店的客人們一齊走街頭觀望。這一看可不得了,滿大街都是歡樂的人群,到處是遊行的隊伍,到處是歡歌笑語,喜慶的人群在高喊:

“勝利了,我們勝利了——”。

潘振海上前仔細一看,他立刻也心花怒放,喜極而泣。這可真是個期盼已久的特大喜訊——日本投降了!

潘振海震驚了,震撼了,激動了,他興奮得不知如何是好。就在這時,身後響起女兒美玉的喊聲:

“爹,你還站這裏幹嗎,咱也去參加遊行隊伍啊。”

潘振海轉身一看,女兒潘美玉手拿著三角小彩旗,興高采烈地跑到了他身邊。

美玉此時已是個16歲的大姑娘了,長得婷婷玉立,明眸皓齒,皮膚白暫,是一個標致的美女。女兒不分由說,使勁兒拉著他的手加入到了大街上歡樂的遊行隊伍之中。

“這個,這個……”潘振海被女兒推著不由自主地往前走,但是他心中還有些顧忌,因為當下日本人還占著開封城。

“爸爸,你不要擔心了。你看街上早就沒有日本兵了,他們像縮頭烏龜一樣撤回兵營裏去了。”

潘振海環顧了一下左右,大街上的日偽軍崗哨全都沒有了,連平日穿警服的“黑狗子”也不見了。潘振海頓時感到一身輕鬆,他馬上回頭對店裏的夥計說:

“快去買些鞭炮來,咱也放放炮,迎接這個讓咱中國人揚眉吐氣的好日子!”

說完,潘振海接過女兒遞過來的彩旗,高高興興地加入到了遊行隊伍中。

鞭炮聲響徹了祖國大地。在陝西黃龍山龍字區邀月鎮內,李恒德和眾多尉氏老鄉也簇擁到了鎮上的遊行隊伍中,彭爾康牧師、閆守利和四處擁來的鄉村農民們,一起高舉彩旗,大聲歡呼慶賀。李恒德在人群中激動地對老伴李徐氏說:

“咱們出來三年多了,這下終於可以回自己的家鄉了,回咱尉氏張江村去了。”

李徐氏一邊擦著臉上的淚水,一邊對丈夫說:

“趕快給金生捎個信兒,讓他和咱一起走,全家人這回可真的要在張江村團圓了。”

李金生此刻正在鳳翔王堡村和全校師生一起,盡情地歡呼跳躍。當同學們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後,整個學校都沸騰了。大家連夜趕製出彩旗、橫幅和標語,一齊到鳳翔縣城大街上載歌載舞,狂歡慶賀。男同學放起了鞭炮,女同學扭起大秧歌,師生們齊唱慶祝勝利歌曲,還有人扯起嗓子大聲吼起了剛學會不久的秦腔。

吳惠民校長在遊行喜慶之後,一個人在辦公室坐了整整一夜,流了一夜淚水。他想了很多很多。他回想起這場讓億萬中國人付出了慘重代價的抗戰曆程,回想起抗日戰場上犧牲的眾多戰友,回想起為阻止日軍南下西進決口黃河後慘死的無數災民,回想起難童學校被迫千裏逃難的苦難經曆。吳校長淚流滿麵,痛泣無聲。回憶之中有無限痛苦,痛苦後有盡情歡欣,歡欣後他又開始專心思考籌劃起學校回遷河南的一係列問題。

鞭炮聲、歡呼聲在河南盧氏縣城內徹夜不絕。堅守在這裏的戰區長官部上校參謀趙國保,內心更是難以平靜。作為軍人,他八年來一直奮戰在抗日前線,一直在為戰事日夜操勞,盡心盡責,他太懂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是多來之不易了。自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後,中國軍隊以劣勢裝備抗擊凶悍的日本強盜,在艱苦卓絕的抗戰中頑強抵抗,最後終於保住了自己的國家,保往了中華民族免遭滅亡,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趙國保還想了他被洪水衝走的至愛的父母,想起了被日軍殘害的慈祥嶽母,想起了在戰亂災荒之年慘死的恩師李發旺,想到了張江村那眾多寧死不屈、可歌可泣的父老鄉親。

巨大的歡呼慶祝聲也響徹了山城重慶。作為抗戰最高軍事統帥蔣介石,也是異乎尋常的興奮愉悅。萬惡的日本法西斯終於低頭了,這個亞洲的“戰爭瘋子”終於放下了屠刀,中國人民終於贏得了抗戰勝利。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多麼難得的一次勝利,是中華民族多麼乞盼的一次曆史性勝利啊!但蔣介石在短暫的興奮後頭腦很快冷靜了下來。他考慮更多的是抗戰勝利後的國內格局,考慮更多的是國共兩黨隨即而來的新搏奕。日本投降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這座大山搬掉了,異族入侵的民族矛盾解決了,但國共兩黨新的較量難以避免。蔣介石深知,兩黨分別代表著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民眾的利益,隨著形勢發展衝突不僅難以避免,反而會更加複雜劇烈,甚至會演變成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

其實蔣介石與共產黨的鬥爭從未停止過,他一直在不餘遺力地剿滅共產黨。抗戰期間,蔣介石先是采取“溶共”政策,企圖將共產黨納入國民黨統治之下,但受到共產黨人的堅決抵製。後來蔣介石又采取“限共”政策,在政治上軍事上千方百計限製排擠共產黨。溶共、限共失敗後,他掀起了一次次反共高潮,瘋狂圍攻八路軍和新四軍,先後製造了山東“博山慘案”、河北“深縣慘案”、湖南“平江慘案”、河南“確山慘案”,甚至在“皖南事變”中屠殺近萬名新四軍。令蔣介石意外的是,共產黨在日軍和國民黨軍雙重打壓下,不僅沒被消滅,反而發展壯大,在敵後開辟了19個抗日根據地,人口達到1.2億,正規部隊由3萬餘人發展到128萬人。蔣介石深知,如何剿滅在8年抗戰中“坐大”了的共產黨,才是他的當務之急。

蔣介石想到這裏,決定牢牢控製日軍投降的所有事宜,不給共產黨人留下一點接收勝利果實的空間。1945年8月15日當天,蔣介石就向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發出電令,要求其無條件向國民黨軍隊投降。8月22日,岡村寧次按蔣介石指令,派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等8人飛抵湖南芷江洽降,明確了除東北三省由蘇聯軍隊受降之外,在華日軍投降全部由國民黨軍隊接受。1945年9月9日上午9時,岡村寧次在南京正式簽署了投降書。

蔣介石不允許共產黨人借助日本投降的機會進一步壯大,他責令國防部向延安發電,要求八路軍和新四軍立即停止對日作戰並原地待命,同時加緊做好與共產黨全麵作戰的準備。此時國民黨軍隊已從抗戰初期的200萬人發展到了430萬,有大批現代化美械裝備,即使共產黨的部隊發展到了百餘萬人,但無論從數量還是武器裝備上比,都與國民黨軍相差甚遠。蔣介石此時躊躇滿誌,他要和自己的老對手毛澤東,展開一場新的較量和殊死鬥爭。

(二)

在延安的毛澤東,早預料到與蔣介石會有一場難以避免的全麵較量。此時的共產黨人已從十年內戰逆境中徹底走了出來。共產黨不僅在8年抗戰迅速壯大,兵強馬壯,今非昔比,而且形成了一個政治上極為成熟的領導核心。在延安運籌帷幄的毛澤東,身邊有一個政治智慧極為豐富、領率層麵精英薈萃、決策水平超乎尋常的智囊集團。

領袖毛澤東政治洞察力極強,在戰略指導和掌控全局方麵都處於一流水平,並在共產黨內具有崇高威望。即使在抗戰緊張艱苦的歲月裏,共產黨還專門組織了“延安整風”, 高度統一了思想行動,全黨全軍空前團結,部隊戰鬥力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經過8年抗戰,敵後根據地已經陸續聯成一片,人民群眾對共產黨給予了熱烈擁護和大力支持。

蔣介石這次算是遇到了他一生中最為強勁的對手。毛澤東在長期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與蔣介石較量成竹在胸,高謀在先,較量屢勝。在頭兩個較量中,蔣介石就明顯感到自己處於下風,無可奈何地敗下陣來。

第一個較量是“重慶談判”。這是蔣介石在戰後走出的第一步“險棋”。抗戰勝利後,蔣介石雖已定下消滅共產黨的決心,但有一些難以回避的顧忌:一是經過八年抗戰,全國人民普遍期待和平建國,堅決反對內戰,二是美蘇兩國也公開表態不讚成中國內戰,三是國民黨主力部隊抗戰中多退到大後方西南、西北地區,開赴前線作戰需要一段時間。蔣介石反複權衡利弊之後,在抓緊調兵遣將的同時,向共產黨人發起“和平攻勢”,一方麵在政治上壓倒共產黨人,同時也為國民黨接受日軍投降、搶占淪陷區取時間。

1945年8月14日、20日和23日,蔣介石連續三次向延安發電,力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討論建立聯合政府,整編全國武裝力量。蔣介石料定毛澤東不敢冒險來重慶,這樣他就在政治上先勝一步,也為打內戰爭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