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25(3 / 3)

周保中在長春接收了大批日軍的武器裝備,包括重型火炮、坦克、裝甲車和汽車,極大地擴充了自己的部隊。1945年9月,東北抗日聯軍也改為“東北人民自衛軍”,隊伍迅速發展到7萬餘人。

但國民黨當局很快得知了東北的情況,向蘇聯施加壓力,要求八路軍撤出東北。蘇聯迫於壓力,把東北各大城市移交給了國民黨。麵對驟變的形勢,曾克林飛赴延安向中央作了彙報。此時毛澤東正在參加重慶談判,在延安主持工作的劉少奇認為,這是搶占東北的千載難逢好時機,在請示毛主席並召開會議研究之後,當即改變了中央原定的“南下”方針,重新製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新戰略,將原計劃派往中南、華東的大批部隊和幹部改派東北,並從華北、山東、華中等解放區抽調10萬部隊和2萬幹部急赴東北,成立了由彭真任書記的中央東北局,立即飛赴東北開展工作。中央還命令正趕往山東的林彪轉赴東北,統一指揮東北的軍事行動。

東北局的成立和向東北的大規模挺進,使共產黨在爭奪東北這個戰略要地上邁出了關鍵一步。在之後的四年中,戰神林彪率部在東三省南北征戰,橫掃東西,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到1949年東北野戰軍入關時,部隊已經發展成百萬大軍。強大的東北野戰軍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島,打遍了大半個中國,為蔣家王朝覆滅發揮了重大作用。

(四)

蔣介石不僅與毛澤東的較量連連敗北,而且在處理戰後涉及國家民族利益的其它重大問題上也顧此失彼,因小失大,誤國誤民。特別是在對日本的“戰爭賠償”和“中國駐軍日本”等問題上,一讓再讓,一退再退,拿原則作交易,使國人極度遺憾失望,極大損害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

首先,蔣介石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中國沒能從日本獲得“戰爭賠償”。自晚清以來,積貧積弱的中國曾向一個個入侵的西方列強支付了巨額戰爭賠償,僅一個《辛醜條約》,就向八國聯軍賠償白銀4萬萬兩,相當於全國每一人一兩白銀。日本更是首當其惡,從中獲取了3千萬兩白銀。而在此前的“甲午戰爭”中,日本還從中國攫取了2萬萬3千萬兩白銀,搶占了台澎列島等諸多中國領土。經過八年的抗戰,中國終於成為戰勝國,世界反法西斯亞洲主戰場又在中國國土,中國人民理所當然應獲得最大的戰爭賠償。

據國民政府統計,抗戰中僅中國軍人就死傷320萬人,財產損失高達133億美元。連“同盟國賠償委員會”也認定,中國至少應獲得戰爭賠償總額540億美元中的30%。但不可思議的是,蔣介石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當天,就發表了對戰敗的日本實行“以德報怨”的聲明,禁止國人對日本施以報複,“不念舊惡”,“與人為善”,以寬容態度對待屠殺了無數中國人的日本軍隊。國民政府也以此確立了處理戰後中日關係的“總原則”。蔣介石的聲明發表後,舉國上下無不感到極大失望和氣憤,難以接受蔣介石的所謂“體諒”和“以德報怨”。而日本人則非常感激蔣介石的“厚德”,後來專門在千葉縣為蔣介石立了一塊“以德報怨碑”。

按照《國際法》,“受害賠償”是戰敗國必須承擔的義務,所有受害國均有權向日本索取戰爭賠款。據“同盟國賠償委員會”認定,可獲得日本戰爭賠款的國有:中國、美國、英國、蘇聯、荷蘭、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越南、老撾和柬埔寨共13個國家。按照傳統的賠償辦法,賠償分為現金賠款和實物賠款兩種形式。由於日本窮兵黷武,國庫已掏空,無法從日本索取到現金,日本同時又是一個資源貧乏國,以礦產等資源賠償也不可取。到了1945年底,美國拿出了一個《日本賠償即時實施計劃》,將日本戰爭賠償降低為30億美元,後又決定按30%執行,分配比例為:中國15%,菲律賓5%,荷屬印度(印尼)5%,英屬遠東殖民地5%。這樣中國僅能從日本獲得價值8935萬日元的工業設備實物。而在賠償之中,美國的賠償政策又發生了變化。由於戰後日本成了一片廢墟,要維持國家運轉,必須向國外購買大批糧食燃料,這就迫使作為占領軍的美國不得不向日本撥出大量美援,成為美國財政一大負擔。美國議員對此嘲笑:“日本才賠了美國幾百萬美元戰爭賠款,而美國反倒向日本倒貼幾十億美元賠償。”美國在這種情況下改變了賠償政策,開始轉為扶持日本。

還有個原因導致美國改變了對日政策。二次大戰後,蘇美開始冷戰,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美國的反共“橋頭堡”。美國從自身利益出發,力促日本重獲國際社會承認。1951年9月,美國聯合52個國家在舊金山召開“對日和會”,由於會議旨在扶持日本,孤立打擊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幫助美國在亞洲建立冷戰新秩序,美國同時又將代表大陸的新中國和台灣均排斥在《舊金山和約》之外,蘇聯、波蘭等國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新中國政府總理周恩來就此發表聲明,嚴正指出舊金山和會是一次片麵的會議,《舊金山和約》是在中國不參加的情況下簽訂的國際和約,拒絕其合法性。而蔣介石為爭得與日本締約的“正統地位”,居然承認了《舊金山和約》,並於1952年4月28日與日本政府簽字放棄了戰爭賠償。5月5日,周恩來發表嚴正聲明:“對於美國宣布生效的非法的對日和約,是絕對不能承認的;對於公開侮辱並敵視中國人民的吉田蔣介石和約,是堅決反對的。”周恩來還嚴厲指責了蔣介石“放棄賠償要求”的允諾,說他是“慷他人之慨”,中國人民絕對不予承認。此後,由於蔣介石政府占據著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代表席位,美國又主導戰爭賠償,中國一直未能從日本得到任何賠款。

而一些東南亞國家則在舊金山和會上據理力爭,最後都獲得了賠償。舊金山和會最後確定,日本有向這些國家賠償的義務,具體數額單獨交涉。和會之後,東南亞有關國家經與日本反複協商,很多國家包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老撾,柬埔寨分別得到了日本的賠償,連戰爭“中立國”瑞士、西班牙、瑞典和丹麥等也得到了賠償,相關國家得到的具體數額為:印度尼西亞8億美元,菲律賓8億美元,韓國3億美元,緬甸2億美元,越南3900萬美元,老撾278萬美元,柬埔寨417萬美元,泰國150億日元,新加坡、馬來西亞各2500馬來亞元,瑞士11億日元,西班牙20億日元,瑞典5億日元,丹麥7億日元。日本共向有關國家支付了22.3億美元的戰爭賠款,這些賠款於1965年全部支付完畢。各求償國聲明放棄的戰爭賠償範圍,不包括民間賠償部分,日本無權剝奪民間受害人請求賠償的訴訟請求權。

在“中國駐軍日本”問題上,蔣介石的做法更是讓國人氣憤。他一再坐失良機,最後竟然不了了之。按照《國際法》規定,戰勝國理所當然在日本駐軍,特別是受盡日本侵略欺侮的中國,在日本駐軍是雪國恥、揚國威、大快人心的好事。一百多年來,西方列強在中國土地上耀武揚威,橫行霸道,連外國僑民也在中國趾高氣昂,上海灘上“華人與狗不準入”的牌子,讓億萬中國人受盡了恥辱,流盡了淚水。現在抗戰勝利了,中國好不容易有了在日駐軍的權力,國人都翹首以盼。早在1943年“開羅會議”上,中英美三國首腦討論對日本戰後處置問題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可由中國主導對日本的戰後占領問題。因為抗戰初期,美英等國一直對日本侵略中國采取曖昧態度,沒有意識到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作用,直到與日本交戰後,才發現日本軍國主義的凶殘強暴。日軍1941年12月8日偷襲珍珠港後,10日就在菲律賓登陸,並很快又對關島發起進攻。兩個月後,3萬日軍輕而易舉地在新加坡俘虜了10萬英軍,數萬美軍也在菲律賓上演了曆史上最為恥辱的一幕。此時美英領導人才猛然醒悟,意認識到僅憑著簡陋武器裝備與日本這個“戰爭瘋子”死拚硬擋了4年半之久的中國人是多麼的了不起!羅斯福為此在會議上提議“由中國主導對戰後日本的占領”。然而,蔣介石卻在會上匪夷所思地當場拒絕,並說:“中國無法承擔這一責任”。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美國考慮到占領日本後的種族色彩問題,又提出把日本本土“四國島”由中國軍隊占領,同時與美軍共占大阪,並要求中國至少派駐兩個師以上的駐軍。1945年8月,46萬美軍進駐日本後,9月份就出台了《美國對日本投降後的處置政策》,期望各盟國參與對日派遣占領軍。同年12月美國照會中國政府,希望中國盡快派兵赴日。在這種形勢下蔣介石提出,既然美國邀請中國派兵,就必須幫助解決相關問題,否則“派遣不克實行”。蔣介石向美國提出兩個條件:一是中國無法承擔空運及海外駐軍經費,二是中國駐日占領軍由美國推薦。美國政府隨即點名孫立人新1軍獨立師為中國駐日占領軍。此時該師已被蔣介石派往東北打內戰,蔣介石遂決定改派駐越南北部的榮譽第2師赴日。1946年6月,當第2師正在上海奉命赴日本之時,又突然接到了蔣介石派到蘇中打內戰的命令。到達蘇中以後,該師在湯恩伯率領下對蘇魯豫解放區發起進攻,後在江蘇海安、如嗥一帶被華東野戰軍一舉殲滅。此後,蔣介石以無力派兵為由,堅決拒絕了美國希望中國再向日本派駐軍的要求。後來,美國看到蔣介石在內戰中接連敗北,也對蔣家王朝失去了信心,不再指望蔣介石在駐軍日本問題上有所作為。到了1946年11月,蔣介石政府正式向美國提出終止派遣駐日占領軍的計劃,中國在日本駐軍一事也不了了之。至此,中國在日本駐軍雪恥之事終成遺憾,國人以此揚眉吐氣之願化作泡影。中國最後未能在日本駐軍,很大程度上也給處理兩國的戰後關係埋下了一係列不安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