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蔣介石的算盤打錯了,他低估了延安共產黨的政治智慧,沒想到毛澤東真的到了重慶。
實際上,延安接到蔣介石的電報後,遠在蘇聯的斯大林也給毛澤東拍來電報,建議他赴重慶談判。共產黨中央為此專門召開會議,討論了應對蔣介石的策略,最後決定派毛澤東、周恩來等人赴重慶談判,力爭通過和平途徑建立一個新中國。當然共產黨對談判也不抱幻想,軍事上同時做好了各項準備。1945後8月28日,毛澤東飛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了長達43天的“重慶談判”。在談判中,共產黨提出了11個方麵的談判內容,包括國民黨承認和平建國方針,避免內戰,承認國內各黨派的合法平等地位,承認解放區政權和部隊,結束國民黨獨裁等等。
最後,雙方談判的核心集中在“軍隊”和“解放區”兩大問題上。當時,共產黨提出將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改編成48個師,而國民黨隻同意改編為12個師,甚至提出“交出全部軍隊”。後經反複協商,妥協為國民黨軍隊保留140個師,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改編為20個師。關於“解放區問題”,雙方則一直懸而未決,後來導致談判停頓。直到10月上旬,雙方談判才重獲進展。毛澤東提出,雙方應從大局出發,求同存異,和平解決兩黨爭端。蔣介石在輿論壓力下,不得不作出讓步,同意了雙方商定的主要內容。10月10日,國共兩黨終於簽署了“雙十協定”,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黨派合作、軍隊國家化、解放區政權等12個問題達成一定妥協,國民黨被迫接受了共產黨人的和平建國方針,承認避免內戰。“重慶談判”期間,周恩來以豐富的政治智慧主控了談判進程,對重大問題據理力爭,有理有節,高招迭出,對談判節奏的掌控鬆馳有度,進退自如,在中國戰後的國體政體上,提出了令各界擁護的政治主張和真知灼見,充分代表了民意,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博大胸懷和高風亮節。而國民黨則屢屢陷入被動,談判中一再失言失信,洋相迭出,政治上丟分失態。
毛澤東在“重慶談判”中,還充分利用山城重慶這個難得的政治舞台,縱橫捭闔,揮灑自如,廣交民主人士,宣傳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彙集了人心,聚攏了力量,得到廣大民眾的衷心擁戴。談判期間,毛澤東還公開發表了一首氣勢非凡、意境深邃、令人蕩氣回腸的詩詞《沁園春·雪》,一時間山城重慶萬人傳頌,交口稱頌,對毛澤東的魅力無不敬仰和欽佩——
北國風光,
千裏冰封,
萬裏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隻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1945年10月11日,毛澤東順利返回延安。
(三)
蔣介石與毛澤東的第二個較量是“爭奪淪陷區”。本來在蔣介石劃定的16個日軍受降區中,已經把共產黨軍隊全部排除在外。但共產黨不那麼容易對付,不是十年內戰時被蔣介石玩弄於股掌之間的舊式軍閥。十年內戰中,蔣介石曾用軍事打擊和重金收買的辦法,降服過大大小小的軍閥,抗戰期間又通過“南嶽軍事會議”,將全國軍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使他這個抗戰前隻統治了長江中下遊流域的名義上全國統帥,變成了名符其實的最高軍事領袖。但在共產黨麵前,蔣介石的一切手段都不靈了,“延安整風”已使共產黨人的意誌高度統一,組織紀律異常嚴密。蔣介石在政治策反、金錢利誘方麵已無縫可鑽,隻剩下軍事行動一種手段。為嚴防共產黨利用日軍投降擴大解放區,蔣介石在對此絲毫不予讓步。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一麵命令國民黨軍“積極推進”,一麵嚴令八路軍新四軍“原地駐防待命”,並要求日偽軍原地“維持治安”。但毛澤東根本不理他這一套。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各抗日遊擊隊,利用處在抗日前線的有利態勢,全麵接受淪陷區內的日偽軍投降,並在大反攻中殲滅日偽軍近40萬人,解放250餘座城鎮,收複國土30多萬平方公裏,解放同胞1800餘萬,使各解放區連成一片,對奪取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蔣介石則借助美國的飛機軍艦瘋狂搶奪大中城市。從1945年9月起,美軍集中在華的飛機軍艦搶運國民黨軍隊,把蔣介石的14個軍、8個交警總隊、54萬人運到各戰略區,為蔣介石搶占淪陷區提供了巨大幫助。
而共產黨在“爭奪淪陷區”方麵籌劃得極為周密,有策略,有步驟,積極爭取戰略主動,不與國民黨爭奪大中城市,“讓開大路,占領兩廂”,重在占領廣大農村鄉鎮,重在繳獲日軍裝備,重在爭奪事關全局的戰略要地。尤其在爭奪“東北”這個戰略要地上,與國民黨針鋒相對,寸步不讓,快馬加鞭地搶占這個全國舉足輕重的工業基地。
東北,不僅戰略地位重要,而且工業高度發達。1945年,東北的工業規模已超過日本居亞洲第一。當時東北的工業產值占全國的85%,鋼材和電力各占93%,水泥占66%,煤占49%,鐵路和公路都占全國總長的50%以上。東三省有“東北穀倉”之稱,水稻小麥產量豐厚,大豆占世界的60%。毛澤東深知,一旦奪取東北建立穩固根據地,在今後與國民黨決戰中將占據極為有利的地位。
毛澤東明確指出:“東北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隻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地。”當蘇聯紅軍進攻東北時,東北抗日聯軍就積極配合蘇軍作戰,乘機進駐了東北8個地區和57座城市。1945年8月11日,八路軍總部連下6道命令,要求呂正操、張學思、萬毅和八路軍駐冀熱遼邊區李運昌部隊,從山海關至張家口以北,向察哈爾、熱河、遼寧和吉林進發,配合蘇軍和外蒙軍隊作戰並接受日偽投降。李運昌隨即兵分三路挺進熱河及東北,很快進入山海關附近,準備控製錦州,並向沈陽、遼南和遼東發展。
李運昌的前鋒是曾克林挺進支隊。在這支快速向東北挺進的部隊中,江二楞帶著全排戰士走在隊伍前列。此時的江二楞已經擔任了挺進支隊偵察排長。當年江二楞和張大貴一起從黃龍山到陝北投奔八路軍後,由於他在尉氏老家上過小學,到延安後很快考上了抗日軍政大學。經過半年多的學習培訓,被分配到華北敵後參加對日作戰,屢經戰火,擔任了基層指揮員。江二楞這次隨隊挺進東北,深知搶占東北的戰略意義,心情十分激動,行進中考慮問題十分周密,時常向曾克林司令員提出一些好建議,深受曾司令員器重。
曾克林這支3000餘人的挺進支隊,在山海關附近與蘇聯紅軍不期而遇。由於雙方互不了解,短兵相接交上了火。當江二楞看清眼前是蘇聯紅軍時,急中生智,帶頭唱起了《國際歌》,他還拉起支隊唐凱政委的手臂向蘇軍高高舉起,因為唐政委手臂上有紅軍時期刺燙的蘇維埃“鐵錘鐮刀”標誌。蘇聯紅軍聽到《國際歌》、看到唐政委手臂上的蘇維埃標誌後,立刻停止了射擊,高喊著“烏拉,烏拉!”從陣地中跑了出來,與曾克林支隊官兵熱烈擁抱。兩支部隊會合後,一起收複了山海關。此後曾克林支隊長驅直入,很快抵達沈陽。這時全東北沒有一支國民黨部隊。
當曾克林支隊乘坐火車抵達沈陽時,沒想遇到了新的意外。由於城內的蘇軍對曾克林支隊不了解,被蘇軍團團包圍,車站內還架起了重機槍,不允許他們下車。後經反複協商,蘇軍勉強同意挺進支隊暫駐沈陽城外的蘇家屯。傍晚時分,曾克林支隊排著隊整齊的隊伍進入沈陽城,準備穿過城區開向蘇家屯。此時,走在隊伍前列的江二楞帶頭唱起了八路軍軍歌,對沿途群眾廣泛展開宣傳鼓動,擴大政治影響。當沈陽民眾得知八路軍進城時,如潮水一般擁向街頭,熱烈歡迎期盼已久的八路軍。東北人民已有14年之久的亡國之恨,當他們見到八路軍之後,很多人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數十萬群眾奮力高呼:“抗戰勝利萬歲!”,“八路軍萬歲!”,口號震天,場麵異常感人。
蘇聯紅軍看到沈陽城內這麼多百姓自發趕來歡迎八路軍,感到十分震驚,城防司令卡夫通司令見此情景立即改變了態度,他誠懇地對曾克林司令員說:
“你們這支隊伍不是一般的部隊,不要走了,不要去蘇家屯了,就住在沈陽城內吧。”
就這樣,曾克林支隊駐在了沈陽故宮附近,蘇軍第6集團軍司令克拉夫琴科上將隨後率各兵種軍長接見並宴請了曾克林與唐凱,並對他們以“同誌”相稱。經協商,以曾克林支隊為主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沈陽衛戍區司令部”,成立以焦若愚任市長的“沈陽市人民政府”。曾克林率領的這支進入東北的第一支八路軍部隊,終於在東北取得了合法地位,隨即解除了沈陽城內近萬名日偽憲兵的武裝。
東北抗日聯軍也在周保中、馮仲雲等人率領下,積極協助配合蘇軍攻占長春、哈爾濱等大中城市,取得了蘇聯紅軍的高度信任。周保中在長春向蘇軍元帥華西列夫斯基提出:
“我們要擴軍,請蘇聯老大哥支援武器。”
華西列夫斯基當即表態:“你們要多少給多少,剩下的再歸我。雖然蘇聯與蔣介石政府製定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但條約中並沒有規定蘇軍將戰利品全部交給國民黨,我可以隻交給他們武器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