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七章 人才大豐收(2 / 2)

李儒似乎也知道劉和的難處,所以在見到劉和時並未提出過分的要求,表現的十分低調,隻是表態願意輔助劉和做事,至於具體做什麼事情,一切聽從劉和的安排。

劉和沉吟良久,對李儒說道:“文優先生也是明白人,當知司隸如今難以容下你,不知可願遠離洛陽,北上幽州?”

李儒回答說:“吾乃落魄之人,但求能有一處容身之地,不敢挑剔。”

劉和點頭說道:“幽州是吾發展壯大的根基所在,文憂先生去了那裏,絕對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隻要你踏實做事,將來遲早還能再回洛陽。”

劉和這些話說的很含蓄,但李儒卻是聽懂了。劉和所謂的“踏實做事”,是在提醒李儒要做到忠誠可靠;劉和所謂的“遲早還能再回洛陽”,是向李儒承諾將來他還可以回到朝廷中樞。

李儒懇求說道:“承蒙公子不棄,我想早日前往幽州,在太傅大人帳前做事。”

“明日我便安排護衛隨你動身,路上千萬小心!”

劉和將李儒的事情搞定之後,於是著手人事方麵的委任和調整。

目前,劉和手下可用之人增加了許多,武將方麵有趙雲、張郃、慕容平、牽招、李蒙、鄧海、陳貴等人,謀士方麵有郭嘉、李嚴、田疇等人,內政方麵有審配、陳逸、衛覬、鄭泰、鄭渾、荀衍和辛毗等人,幕僚方麵則有張逸、屈蒙、杜畿、賈逵、陳群等人,學術方麵則有蔡邕、徐嶽等人。

這樣的劃分還是有些籠統,實際上李嚴既是劉和的謀士,也是一位不錯的帶兵將領,將他劃歸於武將之列,趙雲和張郃絕對沒有任何意見。類似的還有審配,他現在雖然為洛陽令,主抓內政建設,但也是一個挺不錯的謀士。

另外,在劉和的幕僚之中,賈逵、杜畿和屈蒙都可以作為統兵將領來進行培養,走文武兼備的成長道路。

武將是劉和在洛陽安身立命的最大本錢,目前他麾下雖然隻有趙雲和張郃兩員頂級武將,但這二人卻具有無法估量的作用。劉和仍然將所有騎兵交給趙雲統率,將龍虎衛交給張郃統率,將申息軍交給李嚴統率。慕容平和李蒙被劉和派給趙雲擔任屬下,牽招和杜畿則被劉和派給張郃擔任屬下,鄧海、陳貴兩位泥腿子出身的將領則由李嚴親自進行培訓,賈逵從旁協助。

理順了麾下各軍的人事安排,劉和在洛陽的安全就有了保證。洛陽城內如今除了直屬於劉和的幽州騎兵、申息軍和龍虎衛三支部隊,還有朱儁招募統率的一支部隊,人數大約一萬,主要負責周邊各縣的安全,並不常在城內駐紮。

劉和跟朱儁一直配合的比較默契,並不存在爭權奪利的情況,而且劉和始終未曾將戰略重心放在洛陽,一旦幽州和冀州的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劉和將會毫不猶豫地揮師北上,將洛陽讓給朱儁。

相比於武將方麵的嚴格掌控,劉和對於內政官員的任命就要鬆散一些,像衛覬、鄭泰、荀衍和辛毗這些人,現在並非劉和的直接下屬,他們跟劉和的關係更像是一種政治上的合夥人,隻不過劉和是個大股東,而其他人手持的股份要少一些。

對於這些有能力的士人,劉和既不排斥,也不過多的追捧,全都丟給河南尹朱儁去安排,至於落到他們頭上的到底是怎樣的烏紗帽,劉和並不過多的幹涉。

劉和關心的是直屬於太傅府的這些曹掾、令史和禦屬,因為這些人直接受他的調遣指揮,今後也是他發展壯大的班底。

按照大漢官製,太傅府所屬官吏有長史一人,掾屬二十四人,令史、禦屬各二十二人,加起來就是六十五人。

掾屬是太傅府的高級幕僚,有專屬的辦公機構,相互之間分曹辦事,類似於後世政府機關下屬的各部。

令史是太傅府的中級幕僚,他們的地位沒有各曹的曹掾高,但又比地位最下的禦屬要高一些,類似於後世的科長、股長之類。

太傅府中的禦屬,是普通辦事員,身份自然無法與長史、曹掾和令史們相比,但也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誰都知道,幹得好的禦屬可以晉升成為令史,而幹得好的令史,就能升為曹掾。至於幹得好的曹掾,則會被太傅推薦給朝廷,走上真正的高位。

目前,劉和的這群手下,有資曆和功績成為太傅府曹掾的,也就審配、田疇和李嚴三人。郭嘉的功勞也夠了,但他是被劉和綁來的,如今一年約定時間未到,所以還不能完全算作是劉和的人,不過估計問題不大。

其餘的諸如陳逸、張逸、鄭渾、徐嶽、杜畿、賈逵、陳群等人,都被劉和委任為令史,而年紀較小的屈蒙,則被劉和再降一級,與那些從潁川前來投效的士子們一起充作基層的禦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