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送回好消息的是審配,他已經在冀州為劉和籌集到了五萬石糧食。
按照大漢計量單位,一石約為一百二十市斤,五萬石糧食就是六百萬斤,平均到二十萬缺糧百姓手中,一人能分到三十斤糧食,如果省著點食用,勉強可以維持一個半月以上。
當然了,這五萬石糧食可不是白給劉和的,是審配在信都的自貿市場上打著劉和的旗號收購的,而替審配付賬的則是安平相劉政。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把這數百萬斤糧食從信都運到洛陽。
審配返回冀州的時候,是隨徐榮北上的隊伍一起走的,一路上雖然有點辛苦,卻沒什麼危險,反正有李嚴替他安頓好一切。
冀州的西南部為袁紹所控製,而袁紹跟冀州韓馥和幽州劉虞的關係隻能用吹胡子瞪眼來形容。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麻煩,徐榮當時率領五千步兵借道兗州曹操的地盤,穿越了陳留郡和東郡,在博平附近進入冀州清河國。
老曹數月之前一下子收編了青州黃巾流民近百萬,有點“消化不良”,現在並不想四處樹敵,所以對於劉和還算支持,一直默許劉和的隊伍從兗州過境。
清河國雖然在袁紹的控製之下,卻遠離鄴城,而且按照當初的約定,從安平國南下黃河的一條公用通道便設在清河國境內,所以徐榮可以率領部眾安心從清河境內繼續北上。
在清河境內,徐榮遇到了袁紹部下呂威璜的盤查,但呂威璜見到徐榮身後那些如狼似虎的兵丁之後,也不敢多加刁難,隻能睜隻眼閉隻眼放徐榮通過。呂威璜手下不過兩千步兵,平時勒索一下過往的商販還行,真要對上徐榮手下這五千西涼兵,立馬就露了怯,躲得遠遠的。
審配到了信都之後,就停了下來,沒有再往高邑而行,因為他現在等於是脫離了韓馥,所以不想再看韓馥的臉色行事,索性便按照劉和的指點,把主意打在開張不久的信都自由貿易市場,結果大有收獲。
信都自由貿易市場是當初劉和在信都會盟時提出的建議,一開始並未引起各方重視,直到劉政取代劉備出任安平相後,這才真正搞起來,成為了一個互通南北貨物的重要集散地。
為了刺激市場反應,劉政按照劉和走時的授意,在信都的市場上出售了數千鮮卑奴隸、出售了一些淘汰的戰馬,還出售了一些北方才有的特產,頓時將周邊勢力的胃口徹底調動起來,然後就徹底搞活了這個新興的集市。
不僅袁紹和公孫瓚派人緊盯著信都的市場,就連黃河以南的曹操、陶謙、孔融、袁術等勢力都派人前來進行交易,銷售大宗的商品,同時購買一些急需的物資。
審配傳回好消息不久,陳逸也從襄陽傳回了不錯的消息。
陳逸之父陳蕃是當初黨錮之禍時的“三君”之一,而劉表作為當時的“八及”之一,被時人譽為“能導人追宗者”,即可以引導其他人學習三君這種榜樣,因此跟陳蕃頗有交情。
劉表見到陳蕃之子後,自然是禮遇有加,對於陳逸提出請求荊州支援洛陽糧食的要求也是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下來。
劉表告訴陳逸,向洛陽提供糧食並不是不可以,十萬石是保底,二十萬石也不是不可以,價格也好商量,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將糧食運往洛陽,因為荊州最北麵的南陽郡如今被袁術占領,而袁術跟劉表的關係極為不睦,現在就差動手幹仗了。
陳逸無力解決這個問題,隻能將消息傳回洛陽,等候劉和的協調解決。
如果劉和能夠解決糧食運輸的難題,荊州的二十萬石糧食一旦運往洛陽,那麼困擾洛陽地區小半年的糧荒問題就會徹底解決,這些糧食可以讓洛陽百姓堅持到夏糧收獲之後。
劉和接到陳逸的消息,立即派人跟丹水方向的田疇聯係,指示田疇繼續留在南陽一帶活動,想把法打通丹水前往襄陽的水上通道,采取“走私”的手段,從襄陽方向收購糧食,然後走水路運至丹水,後續再從陸路轉運至函穀關。
解決了荊州方麵的難題之後,劉和又接到幽州方向傳回的消息:李嚴已經從幽州籌集到了耕牛一千頭,駑馬五千匹,曲轅犁兩萬具,良種一千石,食粟五萬石,現在已經上路,估計一個半月之內能夠運抵洛陽。
與其他各路人馬傳回來的消息相比,毫無疑問,李嚴的這條消息最是給力。且不說那五萬石糧食,單說那一千頭耕牛,五千匹駑馬,兩萬具曲轅犁,任何一項都足以令人眼紅,而這些正是洛陽百姓緊缺的生產物資!
李嚴返回幽州時,朝廷對劉虞的加封和任命已經曉諭各州,傳到薊城。
劉虞現在一改當初韜光養晦、消極自保的態度,對於朝廷這封遲來的任命毫不推辭,結結實實地拿到了手中,他通傳黃河以北各州,今後把太傅府和驃騎大將軍府的行轅設在薊城,總督青、冀、幽、並、平五州事務,凡是涉及五州的重大事項,必須經過他本人的同意才可執行。
以目前劉虞的勢力,根本無法做到督察和調遣各州的程度,但不等於今後他就沒有這樣實力。劉虞現在先把狠話放出去,以後等他兒子劉和翅膀硬了,就可以揮動大棒挨個兒揍過去,將不聽他指揮調遣的勢力全部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