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九年(1149年)被國人稱為鐵路年。這一年鐵路向北通到了北海邊的蘇武城,向東通到鬆江路在黑龍江入海口新建的龍海城,向西則通到了寧夏路最西邊的玉門關。過了玉門關就是另一個強國--西遼。
西遼的建立者耶律大石是遼國的皇族,曾經任節度使。由於同遼天祚帝君臣意見不和,在遼國被金滅亡前夕,耶律大石帶領一些部隊離開了上京來到鎮州(今蒙古鄂爾渾河上遊,哈達桑東北古回鶻城)。鎮州為遼西北重鎮,遼在此設西北路招討司,常駐軍有二萬餘騎。1124年,遼亡,西北軍力未損,禦馬數十萬匹。耶律大石召集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州長官和十八個部落首領,得精兵萬餘,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號召重建遼朝,受到各部的支持。他在這裏創立了簡單的政府,並建立根據地進行休養。1130年拔師西進,途中受到了回鶻王的接待和效忠。1132年到達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稱帝,並稱“菊兒汗(古兒汗)”。西遼帝國正式成立。
稱帝後不久,耶律大石率軍南下同穆斯林化的東喀喇汗國發生戰鬥。這次西遼被擊敗,退回邊界並同當時在邊界的另一支契丹後裔會合。1134年東喀喇汗國阿斯蘭汗去世,繼任者易卜拉欣即位,他不能控製汗國內的局勢,便邀請耶律大石入都城巴拉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瑪克東南),耶律大石入城後將此地定為西遼新都,改名為虎思斡魯朵(虎思斡耳朵,意為強大宮帳),並改元康國。
之後西遼繼續擴張,東征喀什噶爾並準備東征金國,但因為路途遙遠,牛馬損失很大而未成功,隻進至和闐。1137年,西遼擊敗西喀喇汗國,西喀喇汗向宗主國塞爾柱帝國求援。1141年,塞爾柱蘇丹領兵十萬在撒馬爾罕西北的卡特萬和西遼軍發生決戰,耶律大石以少勝多,獲得大勝並占領了西喀喇汗都城撒馬爾罕。不久西遼又征服了花剌子模,成為中亞一帶的強國。
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其子耶律夷列繼位,由於耶律夷列年幼,由皇太後蕭塔不煙攝政。
事實上華夏王國的領土不光在玉門關一帶和西遼接壤,整個漠北高原的西部就是西遼的一部分。西遼最強盛時領土最東至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附近的土拉河一帶。隻是因為華夏王國和乞顏人的戰爭是在冬天,所以戰場西麵才顯得象是一個無人區。
華夏王國戰勝乞顏人後把整個漠北高原都劃為華夏領土。華夏九年三月一開春,漠北軍區部隊便開始在整個高原進行巡邏,很快就和西遼軍隊發生了多次小規模的軍事衝突。
消息傳到長安之後,嶽飛召集官員們商議如何對付西遼。黃毅勳道:“我中國在漢唐強盛之時,無不掩有西域。五代以來,中原大亂,才春風不度玉門關。更何況契丹是我中國舊敵,自然要滅之而後快。”寧夏王李仁孝卻擔憂與西遼開戰糧草不濟。理由是鐵路隻通到興慶府,再向西全是荒漠戈壁,道路難行。況且與乞顏人的戰爭才結束,府庫中存糧不足,萬一有災荒,糧食是運往戰場還是災區?此言一出,一眾文官都是隨聲附和。嶽雲和王保等武將想反駁卻找不到詞語。嶽飛和黃毅勳對視一眼,都點了點頭。嶽飛道:“寧夏王所言有理。”黃毅勳說:“如果西遼不向我皇稱臣,此仗一定要打。為今之計一是要早作準備,二是要有人出使西遼,宣我國威。”李仁孝眼珠一轉,明白了黃毅勳的意思。宣我國威隻是手段,目的是嚇住西遼,讓他不敢向我進犯。他上前一步,“皇上,小王願出使西遼。”嶽飛和黃毅勳都勸他不要去,黃毅勳還說對西遼用不著去一位親王,最多派河西侯李用去就行了。李仁孝連連搖頭,“他不行,他去了沒嚇住人家卻把人家惹急了,提前向我國進犯,豈不是壞了皇上和興華王的大計。”嶽飛和黃毅勳相視一笑:“兄長看來早已心中有數。”李仁孝也微微一笑:“我也沒把握,隻有一個拖字訣。”
嶽飛和黃毅勳心裏明白,李仁孝父子確實是出使西遼的最佳人選。在遼、宋、金三國中,西夏最親近遼國。西遼建立後與西夏接壤,但兩國從未發生過領土糾紛。華夏王國脫胎與西夏,在踏上草原之前也未與西遼有過領土糾紛。寧夏王李仁孝身為西夏舊君,確實能讓西遼皇帝感到親近。而他又參與了華夏王國滅金的決策,能在全局上了解華夏王國的實力,對如何運用華夏王國的實力不戰而屈人之兵應該有一定的心得。也許有些將領可能會擔心他投敵,但嶽飛和黃毅勳對此卻有清醒的認識。李仁孝能看出華夏王國目前不宜出兵,就更能看出西遼遠不是華夏王國的對手。他怎麼能投靠一個很快就要滅亡的國家?他主動請纓就是為了立功,同時也是表明心跡,以免有人說他心懷故國。至於不讓李用去,是在替兒子行韜光養晦之計。李用一旦立功,就有可能在嶽飛百年之後成為嶽家繼位的唯一對手,畢竟黃毅勳的兒子才六歲,有嶽雲兄弟在,議會無論如何也不會選他當皇帝。李用一直碌碌無為,皇帝繼承人的第一次選舉就成了嶽家的獨角戲。至於自己,本來年紀就比嶽飛大,又是廢帝,就是立再大的功也不可能成為下一任皇帝。李仁孝畢竟是當過皇帝的人,他很清楚自己的處境。自己也好,兒子也好,甚至包括孫子都不能想當皇帝的事,也許三代以後,嶽家出了不肖子孫,自己的後人也有可能再次登上帝位。想到這裏李仁孝不得不佩服嶽飛的高明。定下這樣的建儲之策,讓自己的子孫永遠有憂患,這是擺脫曆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這一怪圈的唯一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