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西遼(2 / 3)

定下了談判特使人選之後,眾人繼續商議如何備戰。首先就是鐵路問題,嶽飛要求年內必須修築兩條通往玉門關的鐵路,一條走蘭州,一條走興慶府。這樣就把戰爭補給線向前推移到了國境線。第二就是糧食問題,一是提高糧食收購價,鼓勵農民種糧,二是從宋國購糧,總之是想盡一切辦法增加糧食儲備。最後是就調兵遣將,把遼東駐軍調往漠北軍區,把山東、河北、燕雲、河東軍區駐軍調往寧夏和陝西軍區,加強訓練,準備打仗。

華夏王國在爭論如何對付西遼的時候,西遼也在爭論如何麵對華夏王國。這一年小皇帝耶律夷列已滿15歲,所以太後蕭塔不煙準許他可以習政了。也就是說不再象以前聽政時隻能旁聽不能說話,現在他也可以對政事發表自己的意見了。而耶律夷列習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與華夏王國在草原上發生的邊境衝突。幾場小仗西遼都敗了,軍隊已經不在草原上巡邏,而是退守金山(阿爾泰山)一線。前線傳來的消息說華夏軍隊火器精良,馬刀輕快,來往飄忽,實在是大遼的勁敵。耶律夷列知道,火器在幾十年前就出現了。那時候大遼還未西遷。不過那時的火器非常笨重,不能用於進攻,隻是一種守城利器。沒想到幾十年後華夏王國竟然掌握了更先進的火器。雖然驚訝於華夏的火器,但耶律夷列仍然相信華夏王國不是大遼的對手。畢竟十幾年來他聽到的一直都是大遼東征西討,無往而不勝的消息。

太後蕭塔不煙接到前線的戰報卻是另一種想法。她覺得這件事如果處理不好,大遼將再次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機。經過二百多年與漢人的交往,契丹貴族已經逐漸漢化,而遼國後族-蕭氏更是漢化最深的一族。蕭塔不煙繼承了蕭氏一族精明果決的優點,又多才多藝,琴棋書畫無一不通,完全象一個漢族女子。傾慕中原文化的蕭塔不煙一直很關注中原局勢。華夏王國從立國到滅金,再到征服草原一直都在蕭塔不煙的關注之中。所以她很清楚華夏王國的強大。熟知中原曆史的蕭塔不煙意識到中原漢人再次進入了一個上升期。強盛起來的中原政權對周邊的小國往往是剿撫並用,隻要向它俯首稱臣,納貢其實隻是一個象征。但對於膽敢反抗者,它會毫不猶豫地發動戰爭。這些小國是無法和強盛時的中原政權抗衡的,失敗早已注定,結局不外乎被誅滅或者被驅逐。如漢時的匈奴和唐時的突厥。一想到這些,蕭塔不煙就對大遼的前途深感憂慮,更讓她擔憂的是兒子和大臣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華夏王國的強大,還沉浸在先帝的榮光之中。“真是夜郎自大。”

華夏九年六月底,李仁孝經過近三個月的旅行,來到了西遼都城虎思斡魯朵。在路上,他已經了解到西遼現在是太後攝政,離皇帝耶律夷列親政還有一年。他也知道了太後蕭塔不煙比較親近中原文化,覺得這一點可以利用。在此期間,華夏王國派出使節和談的消息早已傳到了西遼都城,衝突雙方都默契地撤回了軍隊。

稍事休息之後,李仁孝來到西遼皇宮拜見西遼皇帝和皇太後。雙方見麵之後自然是一番舌劍唇槍。一番爭論之後,雙方約定第二天再談。邊疆三天,談判沒有任何結果。

第四天,李仁孝決定以自己的另一個身份單獨拜見皇太後。“故夏國國主求見大遼皇太後!”蕭塔不煙聽見這樣的通傳很是驚奇,她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宣他進來。”

“臣故夏國國主叩見大遼皇太後!”李仁孝一進殿門即行臣子禮。

“免禮,賜座!”

李仁孝坐好之後,開始了他的長篇大論。

“太後,這是我最後一次以臣子禮事大遼。太後深知,當年夏國迫於形勢,曾向遼、宋、金三國稱臣。然夏國君臣實是心向大遼。太後知道,夏國曾多次主動攻擊宋金兩國,卻從未向大遼挑起戰爭。而且始終對大遼事之甚恭。李仁孝至今仍記著遼夏之間的君臣之義。然李仁孝今已為華夏重臣,君臣之義到今日為止。”

“看今日行止,你也是個有情有義之人,為何當日竟甘願俯首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