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王國吞並察哈爾和塔塔爾兩部後沒有立即向乞顏人發起進攻,而是決定穩紮穩打,先鞏固察哈爾和錫林兩路,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再徐圖進取。
無論嶽飛還是黃毅勳都想早日征服草原,消除千年來一年威脅中原的亂源。但茫茫草原地廣人稀,草原鐵騎又是來去匆匆,火炮和發石車等重武器都派不上用場,火槍雖然威力大,但射速還是慢,和乞顏人的強弓硬弩相比並沒有絕對的優勢。所以兩人最後商定先緩一緩,等察哈爾和錫林兩路民眾真正歸心再說。
華夏七年五月,嶽雲和王保分別率各軍回撤,各路隻保留三個騎兵師。隨後幾個月乞顏人多次挑釁,分別到察哈爾和錫林兩路劫掠,國民軍隻是把他們殲滅或者驅走,並不越境報複。幾仗下來,乞顏人未占到任何便宜,漸漸老實了。
軍隊回撤了,華夏王國的商隊卻從未停止向察哈爾和錫林兩路進軍。最先到的是建築隊。由於王國政府決定在兩路有水源的地方每隔百裏左右建一座城市,使得內地的建築隊紛至遝來。在建城時黃毅勳要求先建設給排水設施,再鋪設道路,最後才根據需要建房屋。城市還在建設之中,內地的商人就開始進駐。有開飯店的,有開旅店的,有開商場的,也有開工廠的。內地的糧食,茶葉,鹽,布匹,瓷器等貨物不停運過來,草原上的牛、羊、馬等牲畜和毛,皮,肉,奶製品也開始運往內地。內地各路的商人尤其是寧夏的商人紛紛到草原上開辦毛紡廠,皮件廠和食品加工廠。克烈族和塔塔爾族的婦女開始走進工廠,逐步提高自己在家庭的地位和影響力。
對兩路牧民影響最大的還是寧夏來的牧民。他們獨特的牧草種植技術最終改變了克烈族和塔塔爾族牧民的遊牧習慣。寧夏人春夏種草,夏秋收割,晾曬,貯存,冬天喂牲畜幹草和雜糧過冬的生產方式明顯比草原人冬天集中宰殺牲畜的習慣要好得多。
來的最晚的是文人。不到萬不得已沒有一個文人願意來這裏。最後寧夏王李仁孝想了個辦法,就是取消官員和文人的死刑和肉刑,凡是犯錯的官員和文人都要發配到邊疆做教師,錯誤越大發配的時間越長,離家鄉越遠。察哈爾和錫林兩路,遼東四路和寧夏路都算邊疆。李仁孝把寧夏算作邊疆當然是想提高寧夏人的文化水平,實際上寧夏路是華夏王國最早的領土之一經濟和文化遠勝燕雲路。嶽飛和黃毅勳考慮到寧夏確實和吐蕃及西遼接壤決定給寧夏王這個麵子。由於這一法案是嶽飛、黃毅勳、李仁孝三人共同向議會提交,議會隻討論了三天時間就補充、修改完畢,法案通過後由嶽飛簽署實施。
接下來的幾個月華夏王國加大了反腐的力度,不管貪了多少的統統流放到邊疆。不查不知道,這一查每月都有幾十人被抓。加在他們的家人,每月都有上百人流放到邊疆。這個便宜流放的法律真是不錯,不僅解決了邊疆的教育問題,而且對貪官的威懾力比殺頭大了許多。要知道後世許多貪官都把財產轉移到了家人名下,這樣雖然貪官被抓了,他的家人卻受益。現在一人犯罪全家受苦,自然使官員的家人都成了廉政監督員。
按照嶽飛和黃毅勳的計劃,進攻乞顏部要在兩年以後。然而兩人都忽略了乞顏人的貪欲,乞顏人一直奉行強者為王的原則,哈不勒的祖先根本就是強盜。哈不勒的同樣信奉的是強盜邏輯。華夏王國的忍讓被他認為是軟弱可欺,沒等華夏王國動手,哈不勒就開始了對察哈爾和錫林兩路的大舉進攻。
乞顏人糾集了五十萬大軍像蝗蟲一樣撲向察哈爾和錫林草原,所致之處人口牲畜擄掠一空,逼得牧民們紛紛到新建的城中躲避,更多的人則是一路南逃。這時華夏王國剛剛在草原上新建了十二座城市,七個在察哈爾,五個在錫林,每個城市駐有一個以騎兵為主的正規野戰旅,和一個地方保安旅,也是以騎兵為主。正規軍的部隊當然是以火槍為主,保安旅也有足夠的火槍,雖然檔次低了些。當然還有火炮和發石車。由於冬天即將到來,商人們從內地運來了大量糧食。所以雖然兵力不多,但所有城市的駐軍都自動選擇了堅守,同時向內地告急。
消息傳到嶽雲和王保所在的大同和臨潢,二人都感到這是消滅乞顏人的良機,於是不約而同的命令各自的守城部隊固守待援,自己則在率領大軍北上(西進),出兵的同時二人也沒忘了向朝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