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初上草原
華夏七年的春天是一個忙碌的春天。遼東在忙著移民開發,燕雲路的嶽雲在忙著準備北上草原,陝西和河南在忙著修建長安到海州連雲港的鐵路。暫住長安的前大宋淵聖皇帝,後世稱為宋欽宗的趙桓正在準備南歸。
趙桓可謂曆盡坎坷,即位不久就在靖康之亂中和太上皇趙佶一起被俘,押送到遼東的五國城。雖然被遙尊為淵聖皇帝,卻被金帝封為重昏侯。趙佶也被封為昏德公。後來金帝又改封趙佶為天水郡王,趙桓為天水郡公。紹興七年,徽宗趙佶及寧德皇後死了。
南宋開始與金人議和。在兩次議和時趙桓都被刻意留在了金國。徽宗趙佶及寧德皇後的靈柩和趙構的生母韋氏南歸後,五國城就剩下趙桓一個人坐井觀天。張憲北伐,嶽飛命令他一令要找到宋淵聖皇帝趙桓,找到後要執臣子禮,將他妥善護送到長安。張憲俘虜金國皇帝完顏亮和完顏雍後才得知趙桓所在,他立即派人將趙桓救出,把他和金國皇帝一起護送到長安。張憲要求對趙桓要畢恭畢敬,路上要有人專門照顧,不能讓趙桓受任何委屈。
趙桓一到長安,嶽飛立即出城迎接,並當場向他行三跪九叩大禮,讓趙桓受寵若驚。嶽飛恭敬地把趙桓迎進皇宮,請趙桓坐自己的寶座,趙桓說什麼也不敢,嶽飛隻好的自己的坐位旁邊設座。晚上,嶽飛請趙桓在皇宮中安歇,趙桓更加害怕,怎麼也不肯,嶽飛隻好讓他住在禦苑的行宮。
嶽飛安頓好了趙桓後,黃毅勳入宮晉見。一見麵,黃毅勳就問道:“大哥莫非想讓位於趙桓?”嶽飛道:“我確有此意。我本來就不想當這個皇帝,當初當皇帝也不過是為了伐金大業。今天大業已成,故主歸國,不妨把這個皇帝還給他。”“趙桓不過是宋國的前任皇帝,豈能做我華夏的皇帝?如果說有人應該把皇位讓給他,那這個人也不是你,而是趙構。再說,帝位是天下的公器,豈可私下授受?”“我讓他當皇帝也是為了華夏一統。如果他做了華夏的皇帝,再改國號為宋,那南宋不就沒有了存在的理由?”“如果趙構在乎他,又怎麼會想方設法讓他留在金國?甚至不惜向金國稱臣?趙桓即使做了華夏的皇帝,趙構也絕對不會退位。不過我們倒是有了伐宋的理由。”“伐宋?不行!在我有生之年決不向宋起恤。”“如果不伐宋,你就不能讓位。否則你拿什麼說服群臣?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皇帝不過是萬民的奴仆。大哥做累了不想做,換了別人卻隻會一心做萬民的主子。當年禹傳位於伯益,百官卻隻願跟隨啟。皇位豈是你想讓就能讓得了的?如果大哥覺得趙桓受了半輩子苦,想讓他享幾天福,不如尊他為太上皇,任他在長安,洛陽,開封和燕京居住。不過他自己未必答應,趙構也不會同意他做華夏的太上皇。趙構怕我們以太上皇的名義伐宋。”“好吧,就依你,尊他為太上皇。至於宋國那邊,派個使者解釋一下就行了。”
第二天,嶽飛正式尊趙桓為太上皇。新年時,趙桓到永安祭掃祖陵,又到開封瞻仰故宮,正月十五日回到長安,立即向嶽飛提出要南歸宋國。與此同時,趙構也受不了輿論的抨擊決定迎趙桓南歸。兩國經過一個多月的談判,到三月份,嶽飛才同意送趙桓南歸,同時他要求宋國保證趙桓的人身安全和應有的地位。宋國使者稱,請華夏皇帝放心,淵聖皇帝歸國後肯定被尊為太上皇。趙桓於三月三日啟程,三月十五日到達杭州,第二天被尊為太上皇,從此軟禁在杭州附近的一座行宮之內。
消息傳到長安,正在和嶽飛談論在北方局勢的黃毅勳才覺得自己錯了。讓趙桓留在華夏,做太上皇也好,做名義上的皇帝也好,都比讓他回到南宋被軟禁有價值。不過這樣也好,讓華夏專心向北發展吧。
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來,北方高原上的少數民族一直是中原政權的噩夢。從匈奴到鮮卑,再到突厥和契丹,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政權的威脅。現在,北方草原上正在形成又一個強大的民族,蒙古族。嶽雲派出的使者傳來消息,草原上最強大的部落乞顏部的首領哈不勒已經自稱哈不勒汗,正在試圖統一草原各部。除了乞顏部之外,草原上比較大的部落還有塔塔兒部,克烈部,乃蠻部和蔑兒吉部。塔塔兒部和乞顏部勢不兩立,克烈部和塔塔兒部一樣原來向金稱臣,對乞顏部的態度卻很曖mei,乃蠻部和蔑兒吉部也不願成為乞顏部的附庸。是分而治之還是各個擊破,嶽黃兩個還沒有討論出最後的結果。最後兩個決定讓黃縱.李若虛等重臣參與討論。幾天之後,終於有了結論:在剛剛經曆了一場滅金戰爭之後,現在華夏王國沒有把握打贏一場與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全麵戰爭。理由很簡單,草原太大了,打一場全麵戰爭,後勤線將有一千多裏甚至數千裏。因為戰爭時期後勤線不可能是一條直線。而目前華夏王國還沒有什麼可行的辦法來保障千裏後勤線的安全。所以現在最好的辦法是爭取一些部落歸附,尤其是要爭取克烈部和塔塔兒部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