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在與公孫瓚作戰的同時,他的兒子也在幫他打地盤,公孫瓚所署青州刺史田楷被袁紹長子袁譚打敗,袁譚隨後又打敗北海相孔融,袁紹一共得了冀、青、幽、並四州,是當時最大的一直武裝力量。
再說說曹操。袁紹逼迫韓馥讓出冀州的時候,曹操就認識到袁紹這個人,恐怕又是一個董卓,當時曹操的兵力與袁紹差的太遠,自己帶領千把個人在河內居住,連個固定的地盤都沒有,打是打不過的,離近了,恐怕又跟韓馥一樣的下場。正好東郡爆發了農民起義,當地官員束手無策,曹操就找了個借口說要去鎮壓農民起義,在濮陽打敗了白繞農民軍。袁紹和曹操表麵上依然是友好關係,袁紹推薦曹操為東郡太守。
袁紹與曹操的根本思想就不同,這種不同體現在戰略方針的不同。
袁紹在討伐董卓的時候問了曹操一個問題:“阿瞞啊,要是討伐董卓不成功,那你會怎麼辦?”
曹操反問了一句:“你呢?”
袁紹就說了:“我南麵依托黃河,北麵占據燕代,聯合烏桓,再慢慢和南方的一些諸侯爭霸天下。”
曹操說:“依靠山川的險要,占據一塊地方來爭霸天下,這個是很不夠的,我要任用有能的人打天下,乎時宜的辦法來引導他們,這樣大業就一頂能成功。”
袁紹講究的是以地盤,以山河的穩固來打天下,講究的是地利,曹操以人來打天下,講究的是人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眼就看出來那種戰略方針更加優秀,而實際上袁紹憑借著自己的背景,有中國最聰明的謀士,有中國最能征善戰的武將,袁紹的優勢就在於人,他有這麼多人才卻不會用,白白浪費了。
曹操在獲得東郡太守的職位以後,也開始為了自己的地盤擴張,但是曹操勢力很弱,顯然不是其他諸侯的對手,隻能尋找機會。正當王允呂布密謀誅殺董卓時,青州的黃巾起義軍進攻兗州,刺史劉岱兵敗身亡,整個兗州人心惶惶,曹操的謀士陳宮就去遊說兗州的官員,治理兗州非曹孟德不可。兗州正是一片大亂的時候,能有個人出來收拾攤子,自然再好不過,曹操就任了兗州牧,累計小勝,終於打敗了黃巾軍。
曹操得兗州其實最大的收益還不僅是獲得兗州地盤,更重要的是獲得了足夠多的人口。這個我們可以拿現代俄羅斯相比較。俄羅斯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車臣,不是美國,而是沒有足夠的人口,俄羅斯人生育能力不行,引進過多的外來人口,又怕影響到俄羅斯的政治穩定。沒有經濟可以慢慢發展,沒有資源可以買來,沒有軍事力量可以組建部隊,唯獨這個人口問題,可以說短期內根本無法解決,因為人從一個嬰兒長成一個成年人,這個是需要時間的,不是今天出生,明天就立即可以為國效力了。
黃巾軍其實是一個半軍事,半平民的組織,戰時為兵,平時為農,不是職業軍人,沒有很好的戰術紀律素養,但是耕地種田,這個他們最拿手了。亂世時期,打仗打的不僅是軍事力量,更是後勤補給,而後勤補給在當時隻能依靠農業,耕地種田,放牛牧馬,都需要農民,曹操獲得了當時極其寶貴的人力資源,為他以後的征戰天下,打好了基礎。遺憾的是好友鮑信不幸戰死,給曹操很大的打擊。
曹操選了當時黃巾軍裏麵比較強壯的人,把他們編製成以後赫赫有名的“青州兵”,這個青州兵的戰鬥力到底如何?恐怕不能過高的估計。曹操的核心力量,是一些地主武裝,將領曹洪、曹仁、夏侯惇、許褚都是譙縣一帶與曹家有宗族、親戚、同鄉關係的大豪強,而青州兵頂多是充斥在這些核心力量以外的雜牌軍,從資料上可以看出,呂布與曹操作戰的時候,“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害的曹操幾乎被活捉,曹軍在宛受到降而複叛的張繡的突然襲擊而致潰敗時,青州兵乘亂劫人,這個都說明戰術紀律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