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這個人,一向還是詭計多端,但是有個優點,就是能夠認清形勢,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有利的,什麼是對自己不利的,他雖然現在輔佐李催郭汜,但是早就看出來這兩個人就是兩土匪,除了殺人放火以外,啥事都幹不成,現在確實是得勢了,但是以後了?賈詡有時候也替那些王宮大臣們說說情,維護維護皇帝。
長安兵馬混亂,大臣們死傷不少,很多位置就空缺下來了,需要一個新的領導班子。李催郭汜就各自安插自己的親信在各個要害部門。到底是用李催的人還是郭汜的人?主管的官員也很為難,一般按照先李催再郭汜這麼一個流程,當然郭汜就不服氣了:憑什麼我要矮他一截?兩個人就有了心結。
李傕也知道他們兩個人是拴在一個繩子上的螞蚱,跑不了我也蹦不了你,動不動就設宴款待郭汜,有時還留郭汜在自己家裏住宿,次數多了,郭汜的老婆就有點懷疑了:老公不會是看上李傕家的那裏狐狸精了吧,天天夜不歸宿,難道去玩onenightstand?女人一嫉妒起來,不得了。偶然有一次,李傕又送食物到郭汜的府上,郭汜的老婆,就偷偷的用黑豆豉摻到食物中去,稱食內有毒,郭汜大怒,帶兵就要跟李傕拚個你死我活,完全不想想,李傕真要毒死他,還用的著等到現在麼?
李傕大概也曉得“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道理,搶先一步把皇帝抓到手,郭汜抓不到皇帝,就把公卿大臣扣押起來,李催郭汜又是一陣子混戰,這個時候張濟得知這個事,就帶了一大票兵馬對李催郭汜說:“今個誰要是再打,我就跟另外一個聯合起來打他一個。”李催郭汜這個時候也打的也差不多,李催更倒黴,耳朵上還中了一箭。漢獻帝看到兵荒馬亂的,就非常想離開這個鬼地方,要求回到洛陽去,申請報告打了十多次,比現在申請個漲工資還難,終於被批準了。
楊定、楊奉、董承就保這漢獻帝慢慢返回洛陽,李催郭汜後悔了,丟了一塊大肥肉啊。又跑過來準備劫持漢獻帝,兩邊又是一陣子亂打,可憐的皇帝,連自己都保不住,那裏還管的了其他人?大臣,宮女等人,被餓死的,被殺死的,被凍死的,不計其數,打到最後兩邊人馬都沒什麼力氣了,加上大臣們都過來講和,這才平靜下來。
袁紹當年想搞一個新的中央政府,推舉個新皇帝沒搞成功。當年董卓要少帝而立獻帝時,袁紹本來就不同意,袁紹跟漢獻帝算是多少有點私人恩怨。立皇帝立不成,就打起了周邊諸侯的注意,袁紹看重了冀州牧韓馥的那快地方,當年十八路人馬攻打董卓的時候,韓馥就偷偷的對袁紹的供給短斤少兩,讓袁紹心裏很不舒服,韓馥部下驍將麴義叛變以後,袁紹就迅速把麴義拉了過來,袁紹偷偷的給幽州的公孫瓚讓他跟自己一起攻打冀州,成事了大家平分,韓馥生性懦弱,害怕了,加上袁紹又派了一大堆說客,韓馥就把整個冀州拱手相讓。
冀州別的不說,糧食,人口都比較富足,是東漢幾個州比較富裕的州,得到冀州讓袁紹的實力大增,人貪心是無至盡的,袁紹又打起了幽州的主意。
幽州原本是劉虞的地盤,那時候公孫瓚不過是一個降虜校尉,劉虞說起來還是皇室宗親,為人比較和善,對待一些政治問題上,兩人的分歧比較大,比如說少數民族的烏桓問題上,公孫瓚一貫是要求武力解決,但是劉虞不同意,劉虞覺得應該用懷柔的辦法解決。在兩人的軍隊紀律方麵也大不相同,劉虞的軍隊嚴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公孫瓚的部隊則更象土匪強盜。
劉虞對公孫瓚屢次與袁紹作戰也有意見,準備和公孫瓚談談,但是公孫瓚不聽也不來,劉虞生氣了,準備跟公孫瓚開戰。劉虞這個人,如果在天平盛世的情況下一定是個好皇帝,可惜生逢亂世,也是他自己的一大不幸,平時也不太好好鍛煉士兵,戰時又不讓燒人廬舍,其實戰爭就是殘酷的,不殺敵人,敵人就會殺你。久久攻打不下,反被公孫瓚打敗了,劉虞也丟了腦袋。
劉虞雖然死了,但是他待自己的部將很好,在烏桓等少數民族心中也比較有威信,他的部下鮮於輔就想幫他複仇。鮮於輔帶領自己的兵馬,又召集了部分烏桓的軍隊,先與公孫瓚打了一場,公孫瓚打不過。袁紹趁火打劫,就派麴義和劉虞的兒子又敗公孫瓚於鮑丘(在今北京市密雲縣),公孫瓚退到易京,到處建立防禦工事,還在易京城內囤積了大量的糧食,企圖玩持久戰。袁紹看上麵打不成,就在易京城下麵挖地道,易京終於被攻破了,公孫瓚兵敗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