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 2)

中國的年輕人總是比較有血性的,比如說太學生。什麼叫太學生呢?漢光武帝劉秀那時候為了搞高等教育,建立了一個單位叫做太學,招收的學生就叫太學生,本意是用來培養人才和促進文化發展的。不過因為朝廷腐敗,年輕人嘛比較衝動,譏諷朝政。還有一些比較正直的官員,對宦官當政也看不下去,象司隸校尉李膺,這個司隸校尉,主要就是追查罪犯,查處一些貪贓枉法的,算是那個時代的檢察院的檢查長外帶一個公安局長的味道。

當時宦官張讓的兄弟野王令張朔貪汙勒索,不巧被李檢查長知道了,李檢查長立即帶了一些人把藏家張家夾牆裏的張朔揪出來,立即審理,大概李檢查長也知道皇帝那裏肯定會有宦官說好話,三下五除二就把張朔砍了頭。兄弟被砍頭了,張讓不甘心啊,跑到皇帝那投訴,這個時候皇帝還比較曉事,曉得李膺是對大漢忠心耿耿,也沒怎麼為難他。

好家夥,這樣就算捅了馬蜂窩,李膺跟宦官結下了私仇。這時候就有一個宦官侯覽慫恿一個方士張成的兒子殺人,什麼叫方士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些邪教分子,搞封建迷信的。李膺一看殺人,這還了得,就抓了張成的兒子,誰知道第二天得知皇帝要大赦天下,捉來的人要放,李膺那裏答應?張成還得意洋洋的說,馬上要大赦天下了,你能把我兒子怎麼著?怎麼著?李膺可不是一個好好先生,本來心裏窩火,一氣之下,當即把張成的兒子砍了頭。張成不答應啊,就找到侯覽:你不是說沒事麼,現在兒子都死了。侯覽就出了個主意,讓張成的弟子牢修去到皇帝那打小報告,說李膺誹謗朝廷,敗壞風俗,跟太學生結成一黨破壞和諧社會什麼的,總之,李膺算是倒黴了,連同很多太學生和官員都被抓了進去。因為這些人對宦官不利,自然就對外戚有利,桓帝的皇後竇氏的父親竇武就要求釋放這些人,再加上李膺這個人也比較精明,說某某宦官的弟子也是我們的同夥什麼的,宦官有點害怕了,就對皇帝說要大赦天下,皇帝那有什麼主見,自然就聽宦官的。這個曆史上叫黨錮之禍

這些太學生也好,官員也好,也看的出這個皇帝不非好歹。自己明明是為著漢朝天下做事,這個死皇帝居然不領情,不領情也算了,還把我抓進去。自然是有點不服氣。咱們中國儒家講究的是忠義,如今忠君忠不通了,自然義氣為上,轉投那些比如說那些大豪強等等。

東漢的官員差不多都算是地主出身,有些中小地主階層的子弟發奮讀書,也都成了太學生。用馬克思主義來講,他們是比較先進的階級,有頭腦,有知識的人物,也叫士族階級,大概相當於咱們現在的精英階層。這些精英們開始並不算官員,也是有人提拔的,比如說我今天推薦誰誰成為那那裏的縣令,這樣咱們就更多了一層關係,象諸葛亮被劉備清出山,成為軍事,這叫知遇之恩。當然,世界上沒有白來的午餐,這些士族自然也對這些官員感恩戴德,比如說名士荀爽被司空袁逢推薦成官員,雖然這個荀爽最後沒有當官,不過袁逢死後,荀爽還是為他服喪三年,這個就叫知遇之恩。為什麼這些官員要推薦士族們呢?按照現在的話說,這叫建立關係網。

這些宦官也好,外戚也好,互相爭鬥,弄都整個朝廷是雞飛狗跳牆,最倒黴的當然是老百姓。雖然說興亡皆是百姓苦,但是顯然衰落的時候,百姓更苦一點,沒反吃,沒衣穿,吃樹皮草根,到了最後吃人。好死不死的是東漢末年不是蝗災就是地震,要麼就是黃河泛濫。

我們看到有些古代史書動不動說,某某地方地震拉,蝗災拉,流星墜落啊,是亂世的象征,其實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地震也好蝗災也好,引起的變動隻能是當地的農作物收成不好,中國古代向來是農業社會,如果朝廷不能救災的話,那也就沒有飯吃,沒飯吃自然會鬧事。中國在一些比較好的君主治理下也有蝗災地震什麼的,不見得個個都是亂世嘛,人或許不能勝天,但是人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現狀,問題是皇帝不懂這個,晉惠帝執政的時候,也是天下大亂,民眾餓死,惠帝就說了一句千古名言:“何不食肉糜”,這老百姓沒糧食吃,咋就不曉得吃肉呢?不但是中國,當年法國大革命前夕,巴黎也有很多民眾沒飯吃,皇後瑪麗安唐妮也來了一句:“百姓沒麵包吃,可以吃糕點嘛”

皇帝不懂,我懂又沒用,肉食者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