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悠遠的吟詩之聲將昏昏欲睡的單靖文喚醒,他起身睜開睡眼惺忪的雙眼,隻見一位身長七尺,頭戴小冠,教踏麻鞋,身著白衣,手拿青黑色茶具的中年人緩緩邁下台階,來到天柱鬆下,盤腿而坐,放好茶具,點好茶葉,便沏起茶來。單靖安定神一看,原來是寨中的軍師郭永。說起這位軍師,單敬文總覺得他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氣魄,後來他聽寨中的人說,這位軍師本來是朝廷命官,因為祖上的功勞得到蔭封,就任一個州的司法參軍,就是掌議法斷刑的官員,而那個州的太守,就是最高行政長官,貪贓枉法,無所顧忌的牟取私利,郭永不畏權勢,多次依法製裁,引得那個太守惱羞成怒,氣勢洶洶的跑到郭永麵前斥罵,郭永絲毫不為所動,依舊我行我素,那個太守便轉而開始討好他,向朝廷推薦郭永,好讓郭永加官進爵,乘機將他調走,掃除這顆眼中釘,郭永也是力爭不讓太守的奸計得逞。後來太守為了一己私利,要為一個已經定案的案子翻案,郭永氣憤之極,便將定案的卷宗摔在太守麵前,拂袖而去。後來郭永也當過幾任州官,每每與上司發生衝突,當然不是為了個人利益,郭永也一次次向朝廷彈劾不法官員,可是他的一次次的彈劾就像泥牛入海般了無音信,最後他是在是忍受不了朝廷的腐敗,掛印辭官而去,歸隱田園,要不是蒙古軍隊一把火把他的房子田地燒的幹幹淨淨,他很可能就會成為像陶淵明那樣隱士。單靖安對這位郭軍師很是佩服,在他看來,這位軍師正直剛強,英明果斷,上次義軍馳援廬州一事,就是郭永的建議,開始時劉源也是疑慮重重,畢竟用一支臨時拚湊起來的義軍去對抗久經沙場,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還凶狠殘暴的蒙古鐵騎是要冒很大風險的,在郭永一次次的堅持下,劉源最後決定發兵廬州,這樣說起來,郭永還是單敬文的第一大恩人呢。後來兩淮製置使李庭芝聽說野人寨義軍馳援廬州一事,大為讚賞,將義軍的事跡傳遍兩淮各州府縣,還送來了大批的弓弩鎧甲等兵器,義軍也是名聲大震,本來默默無聞的野人寨也變得遠近聞名了。
不一會兒,茶香彌漫散開來,郭軍師沏好兩杯茶,一杯留給自己慢慢細品,另一杯遞給單靖安,單靖安正覺得饑渴難耐,舉起杯來一飲而盡。軍師看了看單敬文,責怪他說:“你這小子,你也好歹讀過聖人書,難道不知道聖人有言,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像你這樣喝茶如喝水,怎能喝出茶的神韻。”單敬文也覺得有些失禮,隨後軍師又說:“還有兩杯,可要好生品嚐,你不要輕視了這些茶,這茶雖不是精品,但這天柱山上的竹瀝水卻是獨一無二,也花了我些許精力,細細品,定定神,你便會覺得身心舒展,疲累全消了。”接著,按照軍師的話單靖安慢慢將茶喝下,果然覺得沒那麼累了,甚至也不那麼餓了。
這位軍師愛茶嗜茶在寨中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以至於有些人戲稱他是茶師,郭永倒也欣然接受,此後便以茶師自居,閑來無事時,還會泡些茶送給劉源和寨中其他人,劉源喜歡喝酒,不喜歡喝茶,但是礙於情麵會收下軍師的茶,等到軍師走後,便把茶留給單敬文喝,並且說這是你們文人的物事,就留給你吧。單敬文無奈隻好收下,有幾次單敬文倒是拒絕過,可是劉源倒是有辦法推脫,這是軍令,不得違抗,隻要這八字一出,單敬文就得老老實實服服帖帖的收下那些茶,直到剛才,他還對茶有些發怵,如果不是因為太渴了,自己也不會喝的。隻不過單敬文還從來沒有喝過現沏的茶,喝了之後覺得也沒以前那麼糟。喝完茶後,軍師拿出兩個饅頭遞給單靖安,“拿去吃吧,肉餡兒的,剛才不給你吃是怕你餓極了,保不準你狼吞虎咽噎著,前幾天也在這裏等過你,隻不過今天你還是爬上來了,我也沒有白費功夫,以後每天我都會給你帶的,吃吧。”
單靖安看看軍師遞過來的包子,心中萬分感激,其實山寨之中的條件並不好,聚集在這裏的大多是附近鄉縣逃難過來的農戶,本就沒有什麼錢財,劉源傾家蕩產也沒能安置好所有人,好在後來兩淮製置使李庭芝送來了一些錢財糧種,才能將十餘萬軍民百姓安置妥當,就說軍師自己本身也是一無所有,靠著劉源的接濟才有了些花費,但除去買茶錢外,也就沒剩下多少了,竟然還給自己賣肉包子吃,以後還要天天買,單敬文怎能不感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