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野人寨·天柱鬆(1 / 2)

天柱山綿延起伏,層巒疊翠,好似一片綠色的海洋。一座如柱般的山峰淩空聳立,直插雲霄,這便是天柱山的主峰天柱峰。天柱山也因主峰如一柱擎天而得名。據《史記》,《漢書》記載,公元前106年漢武帝賜封天柱山為南嶽,後被隋文帝詔廢,但人們仍慣稱其為“古南嶽”。春秋時又稱皖山,皖公山,今天的安徽省簡稱皖,就是源於此。此山有45峰、17嶺、18崖、22洞、86怪石、18瀑、17泉,其自然景觀雄奇靈秀,人文景觀紛呈薈萃,可謂是吸日月之靈氣,集天地之精華,其中最高峰為天柱峰,其次是天池峰和飛來峰。天柱峰的名稱源於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與天柱峰形的高聳入雲成鮮明對比的是,劉源義軍的山寨就潛藏在連綿不絕的群峰之中,因為義軍首領劉源有野人源之稱,便把這座山寨成為野人寨,簡稱野寨。野人寨一帶,山勢回環,據山扼水。劉源以天柱山為大本營,在穀口紮寨,從穀口到西關,五裏一營,十裏一堡,兵馬往來,不絕於道。春則出耕,冬則入寨,分兵屯田,與元兵抗衡。義軍的山寨共分為五寨,總關寨是各寨之首,是義軍的指揮中樞;西關寨位於天柱峰南1500米,由石級、寨垛、石牆構成,左山壁崖為徑,烏道一線,右山合穀為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奇險無比,保守無虞”;東關寨又名皖澗寨,位於主峰東約4公裏走馬崗東端的燒箕窪。有石牆近20米,中開寨門,內有炮基一處。加工稻穀石碓臼二處,上行70餘米有藏兵穀,穀後有泉眼水源。東關地勢險要,走馬崗東西聳立,南北坡峭壁險峻,有小道與西關勾連,義軍在此倚寨抗元;南關寨位於飛來峰南牛馬城上,寨牆長30餘米,高數米,中開門闕,有飛來庵後圯,下為翠雪坪,上為天桂嶺,有小道通飛來峰、雷公洞至總關寨。此處地形詭密,石洞無數,進可攻,退可守,為山下百姓避難時放養牛馬,又稱牛馬城,草木葳蕤,為劉源大軍馴馬養牛之處。北關寨在天柱峰東側山穀間,地勢險要,位於一片竹海之中。就在元軍大舉入侵,民不聊生,國難當頭時,劉源帶領當地的百姓,主要是農民還有少數鄉紳,守望相助團結起來,以劉源為首組成義軍,共抗強敵。

單敬文跑過不到五十步的距離,就已經氣喘籲籲,終於到了劉源的府邸,說是軍隊首領的府邸,其實跟普通的民房差不多,隻是懸掛在屋簷上的將軍令旗顯示出房屋主人的與眾不同,正當他要進屋時,一個軍士正好從屋內走出,單敬文看見這位軍士後,隱隱約約覺得好像在哪裏見過他,仔細看時猛然意識到這位軍士不就是當日把他從潰兵的刀下救出來的恩人嘛,於是立刻迎上去作揖說道:“恩公受我一拜,要不是當日恩公及時來救,在下恐怕已經身首異處了。”軍士停下了腳步,看了一眼單敬文,說道:“原來是那日的少年,你已經可以來去自如了,大好,那一日你昏死過去我還以為你活不了。”隨後又問道:“你來此處作甚,不是來謝恩的吧,此時正好,將軍正好空閑下來。”

單敬文回道:“謝恩公,來日當另外向恩公致謝,今日來的匆忙,也未曾想到會遇見恩公,實在失禮。”

軍士也回道:“不要再叫我恩公了,某姓曾,單名一個悟字,,看得起我,就叫我一聲護兄吧,至於來日謝恩就不不必了,有道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更何況某是義軍中人,更是義不容辭,快進去見將軍吧,耽擱了時間他忙起來就顧不上你了。”

說完,就徑直從單敬文身邊走過去了。真是行如風啊,單敬文心理感歎道。然後就進屋見劉源去了。

“廬州單敬文在此拜謝將軍。”這是單敬文對劉源說的第一句話,正在書案上看兵書的劉源抬起頭來看了看單敬文,此時的劉源絕對不會想到,眼前這個文弱恭敬地少年日後竟會成為叱吒疆場,威風八麵的大將。抬起頭來的劉源說:“小兄弟莫要如此,救死扶傷是義軍的分內之事,若要感謝你還是感謝老天吧,是他老人家讓你命不該絕,對了,賤內對我說道你識得文字,我這裏正好缺一個文書,你可願意,隻不過義軍軍糧管夠,卻沒有餉銀,但義軍可保你衣食無憂。”

“多謝將軍,但是在下更想衝鋒陷陣,效命於疆場,而不是安坐屋內靠筆墨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