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自家的金字招牌可能因這次可能緩行案例蒙塵時,媒婆卻驚喜地迎來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客人——鄭夫子。本地人都曉得鄭夫子是決不願意找不識字的女子為妻的,所以媒婆根本就沒想把這樁‘生意’往鄭夫子身上扯,那想到鄭夫子居然說什麼‘照悉義孀’,願迎娶該寡婦為正妻!不僅如此,還要包攬其女兒所有的生活費用——甚至一份體麵的嫁妝!幫人家養‘賠錢貨’還覺得‘義字當頭,理所當然’,這可真是一個百年難得一見的撞壞腦殼的‘二球’!於是乎出現了一場皆大歡喜的場景:新寡婦的舊婆家不用擔心門風受損,媒婆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輝,老夫子終於‘小登科’(雖然新婦不識字略有遺憾),再婚新娘不再擔心日後生計。可能唯一不開心的是位年僅12歲的小姑娘,已經沒有父親印象的她不願意隨母親到新家去過富裕的生活,隻願守著父親留下的產業過日子,直到出嫁。雖然離母親的新家不遠,可以常來常往,但不可能再象以往一樣同娘親早夕相處啦。
新寡婦成了新媳婦,二婚沒有什麼講究,收拾幾件衣服過門就算成了親,嫁妝也就是自己的幾件衣物,還有幾件為前夫做的衣服。鄭夫子成親後再不如以往那般閑情逸致,遊興減了,詩意淡了,油光鑒人的發須蓬鬆了,光彩照人的衣服恢複了質樸的本色,麵色也增添了幾絲紅潤,身材都似乎更挺拔了些。
鄭夫子不介意婆娘總想著為前夫留下閨女多加照顧——送些糧食給點兒肉,也不介意不識字婆娘熱心幫自己處理財務——反正識字的自己也搞不清,更不介意別人說自己“食髓知味,愈老彌堅”!反正是“一切皆自然,處處聞諧音”。
結婚不到兩年的鄭夫子遇到一件難解的局:自家婆娘‘亡故’的前夫回來啦!
這位老兵是被‘*’抓了後發路條、路費放回來的,回家後才知道原想早已改嫁的婆娘等了自己足足九年後才離開,也算是仁至義盡嘍。不過知曉對方是鄭夫子,就明白著這事還是回旋餘地的,說不定還能把婆娘要回來!
麵對妻子前夫的誠懇的請求,鄭夫子考慮再三後把決定權交給了妻子,表示尊重她的意見,由其自擇去留。
鄭夫子寬廣的胸懷令所有的人都信服,他的妻子隻是將從原來夫家帶過來的幾件男人衣裳送還給前夫,然後就回到鄭夫子身邊。鄭夫子的‘情敵’對這個結局沒法生出半點恨意,無話可說。
新政權成立後,符合‘地主’條件的鄭象鐸被劃成‘小土地出租者’,終其一生也沒有人動過批鬥他的心思——這是個實實在在的大好人,雖然有個讀書讀傻了的腦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