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度聽報大驚失色,不知如何是好,正在此時,又有人報,華靖遣其東萊水軍跨海擊樂浪、帶方等郡,遼東三韓聯合水軍全軍覆沒,樂浪、帶方失守,已斷了三韓援兵來路,現襄平之地已成孤城,無援可待。
公孫度聽罷愣立半晌,良久長歎一聲,謂眾人道:“不想我數年經營,反成他人嫁衣。”言罷唏噓,眾臣皆不敢言。良久公孫度環視眾臣道:“今日形勢至此,不知諸公有何妙策,可解圍城?”心中雖知無望,但仍存僥幸。
治中陽儀上前呐呐說道:“現吾困於孤城,四麵各族無援,不若且降了華靖,暫解困城之危,後緩圖良策。”群臣也皆附合,公孫度此時才徹底拋開僥幸心理,無奈長歎一聲,叫傳書於華靖,約定獻城投降。
華靖屯兵於城外,這日接公孫度降書大喜,統兵來至城下,公孫度乃眾臣布衣相迎,來至城內,公孫度獻上印授,華靖微微笑道:“升濟兄不必如此,今番歸我,仍可當遼東太守之職,帳下眾臣各居其位,吾留一將統領遼東兵馬佐之,還望升濟兄莫辭,與我共圖大誌,豈不快哉。”
公孫度愣之良久,不知其意,上前答道:“吾夕日不知將軍大義,多有冒犯,將軍不怪我罪,餘心甚慰,至於太守之位,實無力擔之,還望將軍另擇賢能。”
華靖道:“升濟兄何必太謙,將軍久居邊錘,樹威於外族,且中原人士避亂者多歸,足見將軍仁勇,定不負吾之所望,此議已定不必推辭。”
公孫度見推辭不過,隻得受了,同時心中又燃起希望,思待華靖大軍走後,自己重新整軍奮試,待機而動,則可盡複基業,想到此處,不由麵現笑容。
華靖將公孫度表情看了個滿眼,心中冷笑,麵現微笑謂公孫度道:“吾起兵青州已來,三數年內,得冀、幽、並各州及司隸四郡為治,眼看大業將成。此時倒有一難處,乃吾初得數州無能吏治理,雖廣納天下賢才,仍是不足,聞升濟兄膝下二位公子,才德俱備,名顯於外,不如隨我回師,往冀、幽各郡任職,以盡其才,不知升濟兄以為如何?”
公孫度聽罷大驚失色,心中了然,華靖此舉乃是欲以二人為質,挾製自己不能為亂,不由開口推辭道:“犬子年幼,不當大任,還待將軍另選賢能以佐,否則恐誤了將軍大事。”
華靖笑道:“升濟兄此言差矣,二位公子雖年幼,然智名顯於外,況古人雲,將門出虎子,將軍之後,焉有庸才,升濟兄太也客謙了。想二位公子家世顯赫,博學多才必能當此大任,莫不是開濟兄以為吾有加害之意,如此則開濟兄多慮矣,想吾華靖,雖出身草莽,亦知信義,必不為此背信之舉,升濟兄可放寬心!”
公孫度無言以對,又不敢強行推辭,隻好依了華靖,於是華靖叫公孫度擺酒相慶,席間歡笑不斷,然其中苦樂,唯心自知。
次日,華靖傳令趙雲統兵五萬往擊三韓,三韓之兵無力可拒,隻得投降。華靖依例叫其按歲納貢,不得為亂,但與三韓國主暗中約定,由華靖提供精鐵軍械助其治軍,唆使三韓聯軍東擊倭族,劫掠其金銀,三韓國主聽華靖允諾,均大喜過望,紛紛表示誓死效忠華靖。
各處事務處理已定,烏桓、高勾麗、三韓各族均發誓效忠,按歲納貢,華靖安排張遼、蔣義渠、周倉等人駐防幽州,並統領遼東兵馬,同時監視各族,防其叛亂,然後命蔣欽、周泰統水軍回轉青州,自與趙雲統大軍回師冀州。
行軍數日已至右北平郡,此時已至興平二年秋末,天氣漸涼,華靖正欲使各治軍馬各歸防地,忽然接報,荀彧遣書報有要事,華靖忙叫人呈上書信仔細觀看,須臾麵落微笑,將書信傳與眾人。
旁邊郭嘉看罷,上前對華靖道:“恭喜主公,此天賜良機之時,吾等大事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