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遠征遼東(2 / 2)

張遼等見公孫度已逃,領軍於後緊追一陣,降伏體弱不及逃亡者二萬多人,回軍昌黎,進得城來,張遼命軍士分發糧食與城中百姓。百姓皆高呼萬歲,感激涕零。張遼命人出榜安民,同時叫軍士幫助百姓建屋居住,百姓更是感激不已,一時軍民相處融洽,精壯少年多有自願從軍者,張遼叫擇勇武之士編入軍中,按例發錢財與其家屬以安其心。

大軍在昌黎休整數日,待後續糧草物資運至,張遼領軍繼續東進,直取襄平城。卻說公孫度逃出昌黎,一路回到襄平,重整兵馬,得眾八萬,領軍於遼河東岸立寨,據河以守,待張遼大軍至時,遼河之上船隻皆被公孫度派兵封鎖,張遼急切間無舟以渡,隻得安兵紮營,另謀他策。

回到營中,張遼聚眾將言道:“公孫度據河以守,吾等大軍屯此地,若伐木作排,強渡遼河,恐其於渡之時擊之,則吾軍必敗,不知列位有何妙計,可渡遼河以敗公孫?”

一旁蔣義渠上前答道:“未將有一計不知是否可行,請將軍定奪。”

張遼道:“有何妙計,可速速講來。”

蔣義渠道:“吾等可使軍士大張旗鼓,伐木造排建橋,使公孫度以為吾等將強渡遼河以攻之,暗使一軍乘夜沿河北上,擇其軍無防備處潛過遼河,繞行其後,閃擊其後營,待其亂時,吾大軍齊出渡河兩廂夾擊,其敵可破。”

張遼細思良久道:“確是妙計,然若使其不知,必使暗渡之軍遠離此地,非二百裏外莫能潛行,否則恐為其所察,然若遠行,非一日可至,時日一久,亦恐其偵得,至其有備,恐潛渡之軍盡沒於對岸,吾等不能救矣。”

蔣義渠道:“此亦不難,吾等可使輕騎行暗渡之軍,則往返二日即可,同時可叫大軍先施佯攻,使其無暇他顧,其必不察,則此計可行。”

張遼道:“如此此計可成。”於是命顏良、蔣義渠兩人統一萬騎兵乘夜沿河北上,擇地暗渡,同時叫軍士大張旗鼓,伐木造排,搭建浮橋,準備強攻。

至第三日,張遼算計時日,料顏良等軍馬已趕至公孫度大營之後,叫軍士整隊出營,來至河岸,搶搭浮橋、木排強行渡河,公孫度得報張遼領軍渡河來攻,忙叫軍士盡列於河岸,亂箭射其渡河軍士,一時萬箭齊發,有如疾雨,張遼渡河之兵多有死傷,公孫度見狀,不由誌得意滿,仰天大笑不矣。

正得意間,忽聽大營後蹄聲如雷,公孫度登高遠望,隻見由東北方向殺來一隊騎卒,須臾已至後營,仔細觀看,見旗幟乃是顏良人馬,一時驚慌失措,不知其何時何地渡過河來,繞至大軍身後,忙叫岸上軍士分兵阻之。

原來顏良與蔣義渠二人率一萬輕騎兵,備足幹糧食水沿河而上,先使兵卒化裝成百姓,偵察對岸防守情況,一直上朔二百六十裏,方無公孫度巡察兵蹤跡,於是顏良命軍士伐木紮成木排,渡軍馬過河,待至河東,叫軍士連夜東行,疾行一夜又折向南進,繞至公孫度大營東北方向一處山林之內,距公孫度營四十餘裏,顏良叫軍士休息,至天色將明,各自取幹糧吃罷,顏良、蔣義渠引軍殺奔公孫度大營,來至後營門外,顏良高舉手中大刀,砍開營門,使軍士挑翻鹿角,衝入營內。

一萬輕騎高舉馬刀,往來砍殺,公孫度軍營內軍兵未曾有備,被顏良等人馳入營中,一時四散,各自為戰,不成陣式,顏良、蔣義渠引軍一路殺奔河岸。公孫度忙分兵來迎,顏良高舉手中大刀,往來衝殺,有如下山之虎,公孫度軍懼其勇不敢力敵,被顏良領軍衝至河岸處,沿河岸追殺公孫度守軍。

此時張遼領軍於西岸見公孫度軍大亂,知是顏良、蔣義渠暗渡之計已成,忙指揮大軍強行渡河,數萬軍士齊渡,一鼓作氣殺過河來,與顏良等彙合一處,四麵追殺。公孫度慌亂中引敗兵逃奔襄平而去,張遼及眾將一路追至襄平城外方回,此戰俘敵三萬,殺敵萬餘,繳獲軍械帳房糧草無數,公孫度隻領殘兵三萬餘人逃回襄平,元氣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