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顏良文醜(2 / 2)

顏良、文醜聽袁氏父子未死,反被華靖放回河內,心中暗自慶幸,又聽袁氏以人質要挾而去,實在不足掛齒,均麵現羞顏。

此時華靖開口說道:“二位將軍,聽我一言,袁紹其人,雖稱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然其胸無大誌,武不能衝鋒陷陣,文不能安邦定國,處於亂世之中,實不能久也!況其自恃家世,眼高於頂,不得天下俊傑相助,安能不敗?其於京中之時,領中軍校尉之職,手握禁軍兵權,卻懼董賊兵盛,至社稷遭此大難;而後為諸侯推為盟主,又優柔寡斷,錯失良機,使董賊挾帝而遷,宮室遭焚;今又不顧同盟之誼,劫我車仗,辱我至甚,至自起內亂,使亂國之賊,仍自逍遙法外。以此觀之,實非社稷之臣也。隻得私利,不顧公義,此等行為安可久立,必為人滅!二位將軍皆國之大才,奈何愚忠其私利小人,而不顧國之大計,終不能稱之為忠良,華某言盡於此,望二位慎思之。”

顏良歎道:“華將軍此言雖是,然吾等二人自歸袁紹以來,其待吾甚厚,餘等不忍心棄之,況吾等被俘既降,豈不為天下人笑?”

一旁許攸笑道:“將軍何其謬也?冀州一戰,盡顯袁氏本性矣!將軍尚不明乎?初戰之時,袁氏欲棄渤海,而得冀州,以吾等所計,當盡撤勃海之兵於冀州,然其心存僥幸,隻遷其家人,反使高覽、審配等人孤軍擋之,至手下大將如棄子。被因城內,反欲臨陣而斬逢紀,以泄私憤,此等所為即其厚也?將軍忠心以待此等小人,若傳之於天下,才是徒招天下人笑將軍不識時務、不辯賢愚、不明事理之輩也?”

顏良、文醜二人聽罷垂首不語,良久二人對視一眼,一同來到華靖座前跪倒施禮:“今得將軍看重,吾二人願從此追隨主公,忠心以待,望吾主不棄吾等愚魯不明。”

華靖聽罷大喜過望,起身繞過桌案,親手扶起顏良、文醜二人,口中說道:“承二位將軍不棄,華某甚慰,得將軍相助,吾等大業必可早成矣!”說罷哈哈大笑,傳令下人置酒為二人壓驚。

這時許攸、逢紀走上前來,望顏良、文醜施禮道:“適才言語冒犯,望二位將軍莫怪。”

顏良、文醜麵現愧色道:“無禮者實吾二人也,若非先生等曉之以理,吾等仍不明也!二位先生受吾等一拜,以謝適才之罪。”說罷就要下跪。

許攸、逢紀忙伸手拉住,一旁華靖笑道:“幾位不必如此,日後共事,多多照扶便是。”四人同聲稱是,華靖又道:“此次破城,實元圖、子遠之功也,若非汝二人,吾若強攻進取,雖早晚可下,然必使將士戰死城頭,吾代眾軍士謝過二位先生成全之恩。”說罷深施一躬。

許攸、逢紀二人忙稱不敢,慌忙還禮謝揖,旁邊顏良、文醜見了,心中暗自點頭,暗道難怪華靖自青州起兵,戰無不勝,以現下觀之,實非僥幸,看其攬才用才之德,非袁氏可比也!心中終於認定投降華靖實乃明舉,亦不在猶豫。

二日後,趙雲率隊護甄氏族眾回歸鄴城,華靖親自安撫一番,次日命太史慈與趙雲二人各領軍士兩萬前往接收常山、中山兩地,二人帶隊起程。兩地守將均是原韓馥手下之人,本對袁氏不滿,今華靖率兵逐出袁紹,故並未交戰,兩地盡降,並收得降卒萬人,至此冀州全境盡歸華靖之手。

華靖接報甚喜,於是傳令各地守將留兵馬駐守,俱回鄴城共商大計,同是命人傳青州荀彧率青州將佐一並前來議事,並遷治所至鄴城,使人接甄宓、貂蟬同來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