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孩子樂於助鄰敬老 助鄰敬老幾乎是每個國家都十分注重的美德。在美國,完善的社區服務製度下,爸爸媽媽會帶著孩子在固定的時間裏,到離自家最近的社區服務站裏做義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給社區裏的老人買菜、讀報、整理庭院。這樣既拉近了鄰裏間的距離,又培養孩子們幫助弱者,尊敬老人的良好品德。定期帶著孩子到附近的養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父母的行動遠比教科書上的說教更有感染力。
2.鼓勵孩子捐贈衣物和玩具 對於父母來說,即使家庭生活水平一般,也不會吝嗇用在孩子身上的費用。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衣物和玩具更換速度都很快,所以更換下來的東西,很多都閑置在家裏。很多家長都為這個問題而頭疼。
其實,這正是個培養孩子慈善意識的好時機。媽媽可以鼓勵孩子,將自己曾經穿過的衣物和用過的玩具,捐給當地的慈善機構。
這樣的捐贈,父母最好是能讓孩子自己做選擇,讓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衣櫃,列出清單,哪些要捐哪些還能穿,哪些玩具是要留出作紀念的,哪些捐出去後能比自己留著玩更有快樂。一些父母會捐自己的物件,給孩子們做個榜樣,並講解捐贈流程,更多的則是把主動權留給孩子。這種方式能讓孩子們清楚自己有多少“財物”和應該怎樣有序管理。
3.給孩子一筆慈善專款 我們家長在培養孩子慈善意識的時候,除了可以帶著孩子去慈善機構捐錢外,還有一種更好的方法。我們可以給孩子一筆慈善專款,數目由家長自由把握,讓孩子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去捐、怎麼捐和捐給誰。股神巴菲特就是這樣去鼓勵自己的幾個子女做慈善的。當然,給孩子錢的時候,家長要向孩子申明這筆錢隻能用於慈善,並且對孩子的理財過程進行監督和提供建議。
4.讓孩子自己組織慈善活動 從一個參與者轉變到一個組織者,這種方式更能鍛煉孩子的綜合能力。家長在給孩子提出這樣的建議後,孩子就要自主選擇慈善活動的主題和形式了。可以讓孩子召集住在同一個社區的小朋友們,在小區花園裏擺一個“跳蚤市場”,賣自己家閑置的二手貨,用得來的錢進行給需要幫助的人或是慈善機構。嚐試組織一個慈善活動,孩子們需要全麵的知識,這會讓他們懂得如何宣傳慈善活動,並且做好與慈善機構的捐贈銜接工作。
慈善理財,從娃娃抓起 老公經過上麵一番敘述,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慈善理財意識的培養,要堅持從娃娃抓起。”
“慈善為什麼在中國不能得到很好的習慣化?原因就是成年人沒有慈善的習慣性意識。所以,培養一種慈善的意識需要從娃娃抓起。”老公得意的總結到。
其實,對於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說,每個月拿出100元錢並不困難,但是,這筆款項未必需要每個月都固定地進行捐助。我個人會在有人需要捐助的時候才一起拿出來,進行捐助。
就目前來看,孩子會對屬於自己的東西包括錢財在內非常的敏感,但也會突然地大方起來,關鍵在於引導和培養。孩子的零花錢可以引導他們用於捐贈,最多由父母暗地補償給子女,不過通常超過4歲以後的榮譽感,會促使孩子為了體現自我的成長而不接受父母的補償。
如同從小的理財啟蒙教育,慈善理財的觀念同樣需要在教育中推廣。很多金融機構都在舉辦各類理財講座,這些講座的受眾比較廣泛。金融機構應當承擔起“慈善理財”的宣傳義務,為全民的慈善理財作出推動。
希望“慈善理財”可以融入到整個社會當中,可以讓每個人都將慈善理財作為生活的一種必須支出,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將美好的生活品質與他人共享。
老公今天晚上的一番高談闊論,讓我和兒子都對他刮目相看。原來老公經過這段時間我和幾個朋友的“統一調教”,自己刻苦鑽研各種財經報刊,已經對理財有了更全麵深刻的認識,迫不及待要露兩手給我們看看,看來,對老公的理財教育,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於是,我們一致決定,以兒子名義和一家人的名義分別捐贈給大旱災區,並決定通過某慈善組織,定向捐助山區的一名困難孩子。
父母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宜早不宜遲。不要避諱在孩子麵前談“錢”的問題。隻有家長正視這個問題,自己有合理的理財觀念,才能給孩子同樣好的氛圍熏陶。對孩子進行財商培養的目的歸納起來很簡單:使孩子不用將未來的整個人生都與錢掛鉤,須知幸福不僅僅來源於財富;使孩子在同樣的家庭環境和經濟條件下,更從容地支配自己的金錢,培養興趣愛好,獲取更多快樂;使孩子建立正確的風險意識;使孩子懂得小我與社會的關係以及每個個體的社會責任和價值。
在市場經濟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缺乏財商教育,才最有可能輸在起跑線上。要掌握認識金錢和駕馭金錢的能力,就意味著孩子而必須學習:會算計,善節儉;會消費,善理財;講誠信,懂感恩;講道德,抗誘惑。在學校教育基本不涉及到這些方麵的內容的現狀下,家庭教育,就必須承擔起這個責任。
家庭晚餐——理財教育最好的講台 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家庭晚餐在大多數的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因此當專家們說起家庭晚餐的價值時,他們可能根本不會把反對意見考慮在內。 事實上,國內外研究未成年人成長的專家們,對家庭晚餐的價值越來越重視。美國新澤西Rutgers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福克斯說,家庭晚餐通過一種奇妙的方式塑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一頓飯讓孩子接受教育,教他們成為我們文化的一個成員。”因為正是在孩子們處於成長過程的時候,是積累知識的最佳時機,這種每天通過晚餐時間談話的的“投資”方式,必然能夠獲得最大的收益。
美國著名的財務顧問瑞克·愛德曼曾經對經濟方麵成功的5000名客戶進行調查,結果很快就找到一個共同點,就是在餐桌上和子女討論有關金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