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議立三省成六部(2 / 2)

關中的才俊經過多日的討論構思,他們提出新的政治製度:需要有幾個獨立的部門來掌管國家的財政、軍事、官員等事務,還需要一個類似內閣的中樞機構來統籌大局。他們的意見與王莽的三省六部製度如此的接近,讓王莽不得不感歎,人才在什麼時候都是如此的多。經過官員與各地才子的討論與總結,他們提出了新的製度,雖然這新的製度是王莽通過官員的口傳出的三省六部製,但由於先前構想的製度與三省六部是如此接近,沒有人覺得突然,他們認為這是集天下人的智慧創造的新製度。

在廷議的時候,由官員提出的三省六部製度得到所有官員的讚同,即使是守舊的官員也不得不承認,新的製度更加適應如今的天下。王莽看著三省六部的順利通過,他非常高興,雖然在新製度提出過程中,他沒有參與進去,一切都是自由的進行,但在各個環節都要他的影子。王莽不喜歡自己表現的太出眾,他隻是在新製度出現偏差的時候推上一把,把它推到正確的方向,雖然這也是他所期望的方向,但在天下人看來,陛下隻是借著天下人所建立起來的勢,認同天下人的看法,接受他們的建議。在這過程中,王莽隻是扮演一個傾聽者與選擇者的角色,這些角色看起來很重要,但實際上卻沒有那麼重要,這就是天下人的想法。王莽的所作所為讓他成為能夠為天下百姓著想,順天下民意的皇帝,這樣的皇帝更讓百姓覺得這才是他們期待的明君。

三省六部製度雖然得以通過,但製度的建立卻不是那麼容易建立的。三省有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六部有吏部、禮部、兵部、戶部、刑部和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六部長官為尚書,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戶部掌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掌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掌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掌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

明確三省與六部的職權之後,政府的權力有了明確的分配,各個部門都有明確的責任,更能夠合理運用,把政府的所有事務處理的有條有理。對於主官的選擇則是重中之重,三省六部是成功改革的基礎,而各部門主官則是部門的基礎。對於這些新成立的部門,主官王莽都已經選擇好了,對於這些主官王莽已經考察了許久。太師王舜為中書省中書令兼任工部尚書,太傅平晏門下省侍中兼任吏部尚書,更始將軍甄豐為尚書省尚書令兼任刑部尚書,孫建為兵部尚書,哀章為禮部尚書,劉歆為戶部尚書。

新的製度確立之後,在各部門主官的努力下逐漸步入正軌,朝廷的權力開始分解並集中到新的部門,各個部門更是明確自己的責任與權力。隨著三省六部的確立並開始掌握政府的事務,政府的各項事務都有專門的機構處理,不會再出現一件事有幾個機構處理情況,也不會出現事情沒有人處理的情況。

自從三省六部製度發揮作用,政府的財政更加有理有條,財政收入支出更加清晰明了;政府對官員的考察任免也更加有序,不會讓那些無能的官員占據位置,也不會讓有功的官員得不到升遷;政府通過派遣使節,政府處理周邊各個屬國的事務遊刃有餘;政府在軍事方麵就更能夠處理好有關國家安全的問題,對軍隊的掌控更加有力。通過各個方麵的對比,新的製度具有更加先進的功效,更能夠適應如今的形勢。

成立三省六部,是王莽準備了許久的,他要通過新的製度來進行他的新政,讓新政能夠完美的實施,徹底改變國家的局勢,讓國家改變自漢末以來的頹勢,重新成為最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