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議立三省成六部(1 / 2)

戶部和禮部的建立讓政府的財政和對外關係得到良好的處理,這讓百官開始反思這套實行了幾百年的製度是否適應現在的形勢。漢朝製度繼承秦朝,在整個漢朝都沒有太大改變,這種製度已經使用如此之久,已經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時候。

看著曆史,王莽發現一個強盛的朝代必定是從變革開始。周朝滅商,運用分封製度維持周朝八百年統治。秦朝通過商鞅變法,自此虎視東方,蠶食六國而建立秦朝。可見,無論哪種製度,經過數百年的時間,必定會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必須通過變革,破除舊的製度,才能讓國家獲得強盛。

在戶部和禮部在各自的領域獲得成功之後,王莽知道,新的製度必須要建立起來,也可以建立起來。不然,已經成功的改革也將被舊的製度腐蝕,成為披著新外衣的糟粕。畢竟,人們已經習慣舊的製度,而這種習慣是極其可怕的,它會把所有與現在的不一致的改變到現在的樣子。這就像慣性,一旦一種製度經過長時間的運用發展,如果沒有徹底的改變軌道,它會固執的回到原來的軌道。曆史是有這種慣性的,就如同曆史上王莽進行的新政,王莽的政策就是改變軌道,但由於王莽對整個國家的掌控能力沒有想象中的強大,最終新政變成披著新外衣的舊製度,這種製度的危害更大,讓天下民不聊生,最終王莽被起義軍燒死在長安。不可思議的是,義軍最終竟被劉氏後裔所掌控,政府實行的製度又成為漢朝的舊製度,讓東漢後來變得更加腐敗不堪,這也代表著有生命力新政最終被腐朽的舊製度代替。

王莽想要改革,這是他登上皇位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唯一的一件事。如今在關中及西川河西這些完全由王莽掌握的地方,新政被徹底執行,百姓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但是,在其他的地方,王莽根本沒有進行改革,但這些地方有不是在地方官員的私自行動下也進行著類似的改革,但他們的改革卻是讓舊的利益集團獲得更多的利益,這就與王莽革新的意圖違背。雖然王莽多次向天下人告知新政隻在關中試行,但這些地方官員的過失還是會記在王莽的頭上。在這些地方,雖然百姓經常見到關中的商旅,聽著他們描述關中在新政下的新麵貌,但百姓對這些都是半信半疑,畢竟他們受到偽新政的禍害。

王莽知道,他必須用新的政治製度代替舊的,即使是隻有在他掌握的地方,隻有這樣才能保證朝廷掌握的地方不會因為百姓的慣性而回到過去。在王莽了解到各地被官員們私下的行為搞得烏煙瘴氣之後,他就知道,日後要想要把新政推行到全國,將會是十分艱巨的。這些困難都是那些官員造成的,但王莽卻不能懲罰他們,因為他知道這些官員可能根本掌握不了真正的大權,即使再換一批也於事無補,隻會讓百姓多受一次偽新政的危害;王莽隻能把這些罵名背在身上,因為雖然這些地方根本不會在乎朝廷的命令,但他們畢竟是由朝廷任命的。他們受各地豪強的指使,豪強控製著新朝的半壁江山,舊製度也控製著半壁江山。

對於豪強掌握的地方,王莽沒有辦法,但在他自己掌握的土地上,他引導百姓去發現舊製度的不足之處,讓他們自己拋棄舊的製度,尋找新的製度。

通過王莽無聲無息的引導,在關中等王莽掌握的地方,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發現,現在的製度已經不能適應國家的發展,甚至嚴重阻礙社會的發展,這種情況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地步。在關中,新的土地政策、商業政策讓百姓獲得更好的生活,但有識之士發現這隻是由於執行的官員的能力強大,一旦遇到能力較差的官員,再完美的政策也不能發揮出它的優勢。他們參考新成立的戶部和禮部,建議朝廷建立新的部門以代替舊的部門,這些人士都是關中的才俊,他們的意見代表了關中大多數人的意見。

對於這些人,王莽尊重他們的意見,更何況他們說出了實話,這些也是王莽想要說的。成立新的政治體係是必要的,沒有新的製度支撐,改革必定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