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1 / 3)

【法國】法國人的飲食習慣Les Repas

在飲食起居方麵,法國人也是每日三餐:早上起床後進早餐,中午12時至13時為午餐時間,晚餐則一般在20時左右。午餐和晚餐為正餐。

法國人和中國人一樣,也十分講究飲食文化。初到法國並有機會到法國人家裏作客的人一定會注意到,法國人花在餐桌上的時間-尤其在周末或節假日期間-非常之多,一頓飯常常要吃上幾個小時。當然,除了美酒和佳肴之外,法國人習慣於在餐桌上聊天,特別是當親朋好友聚集在一起時,大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那種氣氛。

購物

Les

Courses

日常購物地點可有多種選擇:

超市和巨型超市:一般位於城區周圍近郊,營業時間通常從星期一至星期六,從早上9時開至晚上19時或21時。

街區小店鋪: 比如,

麵包鋪、肉店、熟肉食品店、蔬菜店以及小型便利超市,

通常從早上8時或9時開至晚上19時,每星期營業六天,包括星期天早上。這些店鋪大多是星期一不營業。

集市:城市的許多街區每周有兩次集市,其中一次在周末,時間是早上8時至中午13時。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雜貨鋪或微型超市,打烊時間較晚,直至晚上20時,甚至22時,可以臨時解急,對付不時之需。

咖啡館

Les Cafés

咖啡館在法國不僅僅是個喝咖啡和飲料的地方,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社會生活場所,甚至構成許多城市的一大人文景觀,尤其是在巴黎。

無論獨自一人還是成群結隊,咖啡館是個一天中的任何時刻都可以光顧或作一短暫休憩的地方。法國城市的街區一般到處都有咖啡館,特別在大學附近。大學生們都喜歡在課前或課後到咖啡館“喝一杯”,有的甚至幹脆就在咖啡館裏看書做作業。也有許多法國人習慣於把約會地點定在咖啡館,這樣如有一方遲到或遇天氣不好,可不至於讓等候的人在室外忍風挨凍。咖啡館早上很早就開門,一直開到晚上20時;許多旅遊或時尚街區的咖啡館則營業到深夜兩三點。

法國人幹什麼事情都講究預約:請人吃飯要預約;去銀行辦事要預約;修車要預約;找醫生看病要預約;甚至連理發也要預約。因公登門要預約,私人拜訪更得預約!而且有些約會“提前量”嚇人。我們的日程安排上,就有幾頓午餐或晚宴是3個月以後的。

在法國,無論是辦公室或是家中,不速之客推門而入的現象是極少的。如果事先不預約又會怎樣?首先,對方會覺得你不禮貌,至少有點怪;其次,沒有預約,你去了以後常常會吃閉門羹,對方或許還振振有詞:“我正在辦事,這會兒沒空接待你!”從這個角度說,事先約會也實屬無奈。所以,在法國無論男女老少,不管是公司老板還是家庭婦女,人手一本備忘錄,上麵密密麻麻地記著幾月幾日幾點該去哪兒、辦什麼事。備忘錄在手,辦起事來一板一眼,在法國,人人如此。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法國人辦事提前約定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已逐漸成為社會現象。應該承認,有事預約,不給別人帶來突如其來的麻煩,也使自己的工作、生活按部就班,掌握自己的節奏,這絕對不能說是壞事。法國人“約會文化”的積極意義還是不小的。

不過,從整體上說,法國人辦事效率並不高。官僚主義、公文旅行、人浮於事的現象很嚴重。有人說法國人最缺乏靈活性,這話有道理。法國人散漫,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有靈活性;喜歡照章辦事,並不是說他們嚴謹;不願意變通,並不是說他們有多強的原則性。“約會文化”已使他們養成了按日程表工作和生活的方式。11.水果——有時和甜食一起上。

12.咖啡——多半是小咖啡杯(半杯)

順便提一下,麵包是在3之後開始吃,在8之後撤下。平常的用餐,6以後的會被省略掉。

以上是法國大餐的大概順序,一定要記牢。法國大菜既是品嚐,又是一種享受。

法國民風民俗

法語是法國的國語。法語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使用人口超過1億。

服飾

法國時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選料豐富、優異,設計大膽,製作技術高超,使法國時裝一直引導世界時裝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時裝店,老板們的口號是:“時裝不賣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兩個婦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目前高級時裝最有名的有:“吉萊熱”、“巴朗夏卡”、“吉旺熙”、“夏奈爾”、“狄奧爾”、“卡丹”和聖洛朗”。近年來,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樣之多。款式之新,在別國很難見到。法國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於穿著的歐洲國家,法國人一般很注意服裝方麵的鑒賞力,也接受比較便宜的而不十分講究的仿製品。

小動物

當今法國家庭,對小動物恩寵倍加,不惜耗費巨金收買哺養。有一半以上家庭飼養各種小動物,總頭數在3000萬隻以上。1/3的家庭養狗,狗的數量已近4萬條。各種狗醫院、狗服裝店屢見不鮮。動物不僅給法國人帶來了樂趣,也造成一定災難。法國每年發生狗傷人的事件50多萬起。

禮儀法國是一個講文明禮貌的國家。對婦女謙恭禮貌是法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法國人見麵打招呼,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握手。不過握手時一是握時間不應過長,二是沒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勁晃動。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長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級向下級先伸手。

法國是第一個公認以吻表示感情的國家。法國人的吻有嚴格的界限:他們在見到久別重逢的親友、同事時,是貼貼臉或頰,長輩對小輩則是親額頭,隻有在愛人和情侶之間,才親嘴或接吻。

婚俗

結婚前先訂婚,儀式簡單,一般由女方的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時邀請其他親戚、甚至一兩名好友出席。婚禮也已逐漸簡化,但仍不失為最隆重的家庭節日,帶有莊嚴神聖的色彩。婚禮由市長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習慣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時至下午5時之間。婚後大宴賓客。法國農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簽訂財產婚約並辦理公證。婚約中要寫明未婚夫婦的全部財產、未婚妻的嫁妝和未婚夫的產業。婚齡紀念在民間已成為一種喜慶的風俗。女子守寡300天後,或宣布與丈夫分居300天後可以再嫁,男子則無時間上的限製。

聖靈節

每年11月1日聖靈節,相當於中國的清明節。法國人習慣上在這一天去墓地祭奠,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

聖喀德琳娜節

巴黎“大齡女青年”的節日。每年11月25日這一天,年滿25歲而尚未婚配的姑娘們到喀德琳娜塑像前獻一束鮮花,再到大時裝店跳舞,飲酒狂歡,最後選出一位最美的姑娘作為節日的王後。

【法國】法國的社交禮儀

(1)社交禮儀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

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

動的生活是難以想象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曆。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製,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準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準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采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麵禮。

(2)服飾禮儀

法國人對於衣飾的講究,在世界上是最為有名的。所謂“巴黎式樣”,在世人耳中即與時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場合:法國人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為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為純毛。

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所穿的多為配以蝴蝶結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為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

對於穿著打扮,法國人認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選擇發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鏡時,都十分強調要使之與自己著裝相協調,相一致。

(3)餐飲禮儀

作為舉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飪王國之一,法國人十分講究飲食。在西餐之中,法國菜可以說是最講究的。

法國人愛吃麵食,麵包的種類很多;他們大都愛吃奶酪;在肉食方麵,他們愛吃牛肉、豬肉、雞肉、魚子醬、鵝肝,不吃肥肉、寵物、肝髒之外的動物內髒、無鱗魚和帶刺骨的魚。

法國人特別善飲,他們幾乎餐餐必喝,而且講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種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肴;除酒水之外,法國人平時還愛喝生水和咖啡。

法國人用餐時,兩手允許放在餐桌上,但卻不許將兩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時,他們習慣於將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習俗禁忌

法國的國花是鳶尾花。對於ju花、牡丹、玫瑰、杜鵑、水仙、金盞花和紙花,一般不宜隨意送給法國人。

法國的國鳥是公雞,他們認為它是勇敢、頑強的直接化身。

法國的國石是珍珠。

法國人大多喜愛藍色、白色與紅色,他們所忌諱的色彩主要是黃色與墨綠色。

法國人所忌諱的數字是“13”與“星期五”。

在人際交往之中,法國人對禮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別的講究。宜選具有藝術品味和紀念意義的物品,不宜以刀、劍、剪、餐具或是帶有明顯的廣告標誌的物品。男士向一般關係的女士贈送香水,也是不合適的。在接受禮品時若不當著送禮者的麵打開其包裝,則是一種無禮的表現。

法國葡萄酒文化

自從古代英勇無畏的水手把葡萄樹枝從尼羅河的山穀和克裏特島帶到希臘、西西裏和意大利南部,再由此傳入法國之後,葡萄的種植和釀酒技術在這塊六邊形的國土上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良、提升和發揚光大。葡萄酒文化不僅表現了法蘭西民族對精致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法國文明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

法國著名化學家馬丁·夏特蘭·古多華(1772

1838)曾說過:“酒反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許多東西,它向我們展示了宗教、宇宙、自然、肉體和生命。它是涉及生與死、性、美學、社會和政治的百科全書。”

葡萄和酒的象征意義在宗教上隨處可見。耶穌創造的有關酒的第一個奇跡是在佳娜的婚禮上,他把水變成了美酒。耶穌說:“我是真正的葡萄,我的父親是種植葡萄的農民。”對耶穌的門徒來說,酒是上帝之子的鮮血。在聖體聖事等儀式上,葡萄和酒受到了教士們的普遍青睞。在中世紀的藝術畫中,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被表現得像一串壓榨機下的葡萄。直到18世紀,人們還認為喝下去的酒會在體內變成血液。在疫病流行時,所有的人都會喝酒避邪。

酒會使人陶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醉酒在民間是神聖的。但基督教反對醉酒,因為“歡樂之源的酒會像毒蛇一樣咬人”。在古希臘,除了音樂家和舞蹈家,其餘人不得參加宴會飲酒。古羅馬男子嗅妻子之口以探其是否偷偷喝酒,如若聞到酒味則會將其處死。無神論與人文主義改變了宗教的嚴格戒律。哲學家柏拉圖和蒙田都曾提倡有節製地飲酒。在文藝複興時期,詩人讚美美酒帶來的創造力。在這一時期的文藝作品中,帝王和王子常以善飲的形象出現。

從很古老的時候開始,人們已將酒與藝術、善與美兄弟般地結合在一起。在希臘神話中,維納斯因為酒才與巴克科斯相逢,酒又因此被認為給人類帶來情愛和歡娛。幾乎所有的藝術都讚美美酒給人帶來的陶醉和靈感。

16世紀意大利畫家阿爾欽博托把金秋之神繪成酒神模樣,他們的形象既表現出青春的緊張,又表現出在轉瞬即逝的和諧中所煥發出的精神。畫家佛朗西斯科·德·科雅,查爾斯·福朗索瓦,德比涅,和奧古斯丁·赫努(AugusteRenoir)等的繪畫均就葡萄及葡萄豐收時的采摘場景加以表現,以展示大自然的慷慨無私。福朗索瓦·米勒的畫表現了箍桶匠酒桶的粗壯,亞吉納·布丹(EngèneBoudin)的畫表現的則是波爾多葡萄酒桶的運輸場麵。

在伏爾泰的小說中,我們會讀到這樣的句子:“克拉裏·艾黎克斯親手倒出泡沫濃濃的阿伊葡萄酒,用力彈出的瓶塞如閃電般劃過,飛上屋頂,引起了滿堂的歡聲笑語。清澈的泡沫閃爍,這是法蘭西亮麗的形象。”

1650年,巴黎出現了最早的可飲酒咖啡館。那兒通常擁有一個平台。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裏,巴黎市民常會聚在其上暢飲歡歌並品嚐美食。1789年,僅夏河內(Charonne)一地就擁有102家這樣的咖啡館。各式各樣的人物在那裏或賭博,或嫖妓,或吵架,或跳舞。那裏是平民百姓尋找歡樂,忘卻煩惱的地方。當然在18到19世紀的小說中,那裏也是罪犯藏匿,娼妓出沒的場所。“Bistrot”

小酒館

這個名字往往能激起法國人無限的懷舊情思。同時,它也被留在了印象派的繪畫作品中,留在了戰前戰後的黑白電影中。當讓·加賓

JeanGabin

唱起“當我們在河邊散步……”這首歌時,時光仿佛又倒流回了那些已逝的歲月中。小酒館溫暖的場麵其實一直深藏在法國人的記憶裏。

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能在法國見到許多被稱為“bistrot”或“tapas”的小餐館。人們不僅可以在那兒吃到簡單的便餐,也往往會發現那裏鬆軟歡快的氣氛更適合於朋友聚會和聊天。在時髦的大飯店裏,客人們通常隻能看見大牌的波爾多酒。但在小酒館裏,老板們卻會教給客人們明智的選酒方法,從而招攬客人。

選擇精致悅目而又科學的酒具,正確的飲酒方法是酒文化中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莫裏哀曾把漂亮的酒瓶比作自己的愛人:“美麗的酒瓶,你是那樣溫柔;/美麗的咕嘟聲,你是如此動人。/但我的命運充滿嫉妒。/啊!酒瓶,我的愛人,/如果你永遠是那麼美滿,/又為何要倒空自己?”

除了形狀顏色各異的酒瓶之外,酒杯的材料和質地也會影響品酒人的情趣。理想的酒杯必須光滑透明,可以使人欣賞到酒的顏色。光滑細膩的材質能給嘴唇帶來舒適的觸覺。

“飽滿,豐腴,厚實,芬芳”,“散發著溶化丹寧的芬芳和可可樹細膩的清香”,“有如鬆樹在林間跳躍的流暢”,“熱烈透明得像漁夫的眼淚”,這些飽含感情色彩的語言表達了愛酒的人對葡萄酒的感受。在法國有專門的學校和專業研究品酒藝術。他們認為,如果在沒有欣賞到酒的色澤和芳香之前就把酒喝下去就是放棄對喝酒最基本的享受。此外,喝酒也是有步驟的:在拿起酒杯前,必須停止說話。品嚐前,向上舉起酒杯,用眼觀賞美酒飽滿、清澈、亮麗的色澤,輕輕晃動酒杯,讓酒香散溢開;再用鼻子嗅一嗅,然後開始品嚐。

食物與酒的搭配也是一門學問,在這一過程中,有人重視和諧統一,也有人強調對比。對於缺少食物與酒搭配知識的人來說,把同一地區的酒和當地的食物搭配在一起一般不會出錯。當然個人的愛好是關鍵,新的嚐試常會使人享受到創新的成就感。低度的紅酒常被用來佐餐魚,大部分的奶酪和葡萄酒都得平衡搭配,甜點(除非是半幹的)若是配香檳則會被認為是致命的搭配,但是阿爾薩斯的穆斯卡酒(Muscat)與蘆筍配在一起卻被視作是絕配!

談論葡萄酒文化,就不能不提及采摘葡萄的文化。收獲葡萄是法國農業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在烈日下采葡萄很辛苦,但充滿歡樂。到處可見快樂的人群,隨處可聞愉快的歌聲。在著名的波加萊榨汁歌中,可以聽到這樣的歌詞:“滾滾的美酒,快裝滿酒壺……”每年新酒上市時,法國餐館都會忙乎一陣。全國大大小小的餐館開始出售各種牌子的新酒,而親朋好友、同事、戀人們則會去餐館相聚,品嚐新酒。空氣中到處飄揚著豐收的節日氣氛。

法國的葡萄酒文化是伴隨著法國的曆史與文明成長和發展起來的。葡萄酒文化已滲透進法國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藝術及生活的各個層麵,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世界政治、經濟與文化大國,法國葡萄酒文化也影響著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情趣。了解法國葡萄酒文化將有助於我們對法國文化的整體認識。

法國大菜上菜順序

1.開胃酒——進餐前喝的酒。通常是雪利,櫻桃白蘭地酒等。

2.墊席菜——開胃菜。魚子醬,生牡蠣等。

3.湯——清湯(肉湯或雞湯)

4.魚菜——魚,蝦,貝類,上這道菜斟白葡萄酒。

5.肉菜——牛肉或小嫩羊肉,上這道菜斟紅葡萄酒。

6.果子露冰淇淋——果子露冰糕,清口食品。

7.烤肉——烤野禽。

8.沙拉菜——有時和主菜一起上。

9.奶酪——不喜歡也可以不要。

10.甜食——蛋糕,冰淇淋,蛋奶酥,奶味薄餅等。

11.水果——有時和甜食一起上。

12.咖啡——多半是小咖啡杯(半杯)

順便提一下,麵包是在3之後開始吃,在8之後撤下。平常的用餐,6以後的會被省略掉。

以上是法國大餐的大概順序,一定要記牢。法國大菜既是品嚐,又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