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香料昂貴,糖的用量高於胡椒。飲料是法國進口的加斯科葡萄酒,
孟福特家自己製作啤酒。用啤酒花作啤酒是13
世紀後期引入英國的。蔬菜、水果都采自果園。
13
世紀餐桌上的菜肴不僅味道醇厚,而且色澤鮮豔,以醋和香料作調料,使菜肴顯出桔黃色或象蕃紅花的深紅色,果汁也染色,有烤製的點心。
事例二:1393
年巴黎一富裕市民寫了一本《巴黎的家長》,是指導家政的書。一個巴黎主婦遵照《巴黎的家長》一書的告誡,為供應全家的夥食,需要買麵包;為了製作可口的湯要選購“半頭羊、小牛肉、鹿肉;在雞店裏購買雄雞、小鴨、兔子等各十隻”,“並購買一頭供配料用脂肪較少的豬”。
還要買香料數磅,製作奶粥的煉乳及勃艮第的肝髒和煤炭。由這些原料可製出烤肉、濃湯、派、雞肉布丁。餐後點心是必不可少的(參閱《世界風俗.食篇》。洲中世紀所吃的水果有梨、蘋果、李、櫻桃、杏、石榴、柑桔、葡萄、無花果、醋栗、胡桃、棗椰子等。
在中世紀幾百年中,歐洲飲食有很大改進。食物品種增多了,烹調技術發展了,調料增多,飲料有了發展,主食又增有精細糕點。人們不僅注意食品的質量和衛生,而且注意了食品的藝術美,色香味俱全。宗教給飲食習俗
大小祭典,這種祭典在教堂舉行,最後要舉行盛大的宴會,會上每人都可狂吃痛飲一番。各種宴會也在家庭舉行,如慶祝孩子誕生、洗禮、或斷奶、以及為產婦祝福儀式,訂婚、外出歸來都可舉行宴會。
《中古及近代文化史.節事》一節敘述了1454
年勃艮第公爵的一個“雉之誓”的大宴,其烹調藝術之驚人,宴會之盛大是空前的。宴會舉行之前就發出邀請,主人屆時要在家裏熱情宴請客人,廚房有豐盛的食品,飲食需幾__個小時,吃喝以後有跳舞及假麵舞會。
宴會大廳裏擺著三個餐桌,這種餐桌是長形,故又叫幾案,或食案。第一桌是招待教會的餐桌,旁邊有鍾,有樂隊唱歌。第二桌有九種令人驚奇的景象,比如,做一隻大鳥,鳥腹中有28
個音樂家在歌唱;又如客人正在宴飲時,有一阿拉伯人騎大象進入大廳,象背上安放一個塔,塔中有一個修女披著白緞、穿著黑衣,從塔裏走出來。廳上還有12
名貴婦人穿著紅色緞子衣服,歌唱她們所代表的各種美德。其排場之大,設計之奇,真是令人目瞪口呆。
這個宴會代表了當時法國宴會的一種特點,食物以大取勝。當時廚師們常常把一隻大鳥肚中放一隻天鵝、天鵝肚中放一隻家鵝、家鵝肚中再放一隻雞、雞肚中放一隻百靈。然後把他們放到火上去烤製,烤好以後加上調料,宴會開始後,把這樣做成的大鳥大魚等擺好,由健仆把它們放到轎子裏供人欣賞,然後再擺在桌子上供客人就餐
據14
世紀查理五世的首席廚師介紹他們的作法是先把各種肉類禽類煮熟,再用火烤。他們把糖和醋混合在一起用,他們的調料汁加入了麵包渣,從而顯得汁濃味厚。在烤天鵝烤孔雀時,要放一小塊樟腦在它們的口裏,烤以後再插上孔雀羽毛或天鵝羽毛。這種菜主要是供人欣賞,當然也有滋補用,據說味道並不特別美。
14
世紀塔伊幼凡《料理大全》記述中世紀宴會有五道菜,第一道菜:肉桂湯、丁香鹿肉、鹵汁牛肉;第二道:孔雀、天鵝全燒、小兔拌辣醬、糖煮小鷓鴣;第三道:乳酪煮雞、鴿肉派、全燒小羊;第四道:鷲、香料、藥酒漬梨、蛋點心、小芹;第五道:餐後點心、水果、幹酪等。
食具。據《外國日常生活典故趣聞》考證,文藝複興前,歐洲人用手指進餐,平民用五個手指,上層人士用三個手指。至13
世紀歐洲王公貴族家開始用小叉子進食。吃飯用的小叉於11
世紀首先出現於托斯卡納,但普遍不受歡迎。隻有富有的托斯卡納人喜歡使用。12
世紀亨利二世的樞密大臣坎特伯雷.貝克特大主教把餐叉傳到英國。以後英國才慢慢用叉進食。
湯匙,遠古新石器石代已產生,當時是做為祭器,是石做的。以後鐵器產生,有用鐵做的湯匙,也是祭祀用。13
世紀錫製匙子產生,才做為進餐用具。15
世紀意大利時興一種使徒匙,匙是銀做的,柄端刻成使徒像。
餐巾。餐巾最早是一塊大毛巾,用來擦手,那時人吃飯用手抓著吃,調料用手醮,手不洗不能醮調料。餐巾是必不可少的。5
世紀羅馬最後一個國王塔奎尼烏斯統治期間,羅馬貴族規定餐巾第二個用途是作為狗食袋。
中世紀的烹調方法,有熏、醃、悶、燉、烤等。菜蔬涼拌已很流行。當時用的調料除辛香草外還有鹽、醋、薑汁、蔥、蒜、綠醬油、糖等。
中紀紀一些新型食品:
小紅香腸:從粗大的香腸到細長的小紅腸,這一變化開始於中世紀,歐洲各城邦的肉業行會為了使食品更具有地方色彩,從而生產具有自己地區形狀、大小和配方的香腸。這就產生了各地香腸的不同特色。地中海地區的香腸幹、硬,不腐,料不易變質。蘇格蘭把燕麥粉填入,而以豬肉牛肉作輔料,也另有特色。
漢堡包:蒙古、韃靼、突厥各部用次肉剁碎加工使之可口。14
世紀俄國的韃靼人把這道菜傳到德國,在漢堡流行起來,創製了漢堡包。
(3)住的習俗
中世紀早期住宅是粗糙簡陋的小屋,房屋由泥土建成,房頂上鋪著草,室內沒有什麼擺設,室外有些果樹。
8、9
世紀時領主的住宅是一個大片的建築群,包括莊園主的居室、婦女工作室(紡織、染色、梳毛等)、廚房、麵包房、榨酒房、倉庫、牲口棚、磨房、酒窖。領主的住宅有庭院,周圍有圍牆,有花園、果樹、魚塘。院子有大門。磨坊建在莊園外邊。
居室內有被子、床單、褥子、枕頭、台布、長凳及凳毯,各種杯碗、鐵架、鎖等。
房屋的築造有在地麵以上建築的,也有半地下室的冬房。到13
世紀,一般的領主住宅都用石頭建造,奢華的住宅有堅固的屋頂,室內鋪著磚或地板,庭院中鋪著卵石。據《英國社會史》記載,位於英國萊斯特郡一座有名的莊園,占地200
英畝,倉庫有30
英尺寬。莊園內有一個很大的議事廳,這是一年活動的中心,既是宴飲的客廳,也是集合的處所,還能住宿。房間的窗子開得很高很小。據說當時玻璃主要用於教堂建築。室內家具很簡單,隻有木床、木凳、木箱等。
歐洲領主建立城堡約在10—11
世紀。開始時是用泥土和木料建造的土木結構的城堡,采用“高地與外壁”的形式。城堡或是建築在一個山形地貌的地方,或是把城堡中央造成高地。城堡外麵有壕溝,外壁建在壕溝與城堡的空地之上。
13
世紀的城堡有了石頭砌的高塔和塔樓,城堡的格局一般是中間有一個精致的主體建築,圍繞它的兩側有四座長方形的塔樓,或圓形塔樓。城堡內部構造為地上三層,地下二層,各層均有一、二間房間。一樓為大廳,城堡主人在此接受臣下的覲見禮,這裏也是進食,宴會之所在地。二樓是城堡主人夫婦居住的房間,兒女及客人的房間設在三樓。樓頂建有了望塔。
地下部分,上層是一般客人和病人的房間,最下麵是地牢,附近有儲藏穀物和葡萄酒的地窖。城堡的庭院內設有大穀倉、馬廄、鷹舍、雞舍、養魚池、井、泉、教堂、鐵屋、木工房。(《世界風俗.衣住篇》《住》)。
住房的取暖,早期為了抵禦寒冷,有的地方人們挖半地下室住。中世紀早期人們大多采取比較原始的方法取暖,大家圍在火堆旁,用獸皮裹著身體。到了11
世紀建築城堡以後,歐洲人在寬敞通風的城堡的房間裏,安裝巨大的壁爐。壁爐就成為中世紀和近代歐洲人取暖的主要方式。
中世紀市鎮與後代不同,貴族與上層人的家都是小型城堡,其餘勞動者都住在農家,有倉庫有庭院。城市最大特色是有很多手工業者聚集的區域。行住在一條街,當時有皮匠街,馬鞍匠街等等。手工業作坊主各在房屋底層設一個工場,匠師在這裏當眾工作。第二層就是作坊主人及家眷的住所,二層樓比第一層突出,第三層又突出於第二層之外。所有房屋都是木結構,
頂上有一個尖尖的屋頂,或者,以三角形做屋頂裝飾,也有塔形的裝飾。農村多雨的地方常用一種凹形房屋代替涼台。城市街道兩邊的房屋並沒有在一條直線上,所以街道有時寬有時窄。城市街道路麵多是泥地,泥濘而肮髒。商業區,運輸商品的車子堵在路上,非商業區豬和牛隨處橫行。15
世紀時,如果國王要來某市,市議會首先拿掉絞刑架上的屍體,隨後把門前汙物清理幹淨。清理道路,迎接國王。
市鎮四周圍有堡壘和石頭牆包圍,城牆上有城樓,形狀不一,有圓的、有方的,每市各有城樓一百多個,既可以作為一種景觀,也起著防守保護城市的作用。紐倫堡市有三百個城樓,整個市鎮就如同一座堡壘。有一個拱形城門,夜晚?br>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