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生活習俗(2 / 3)

世紀初見習騎士的服裝從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淺綠三色互相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紅、黑、綠、紫幾種顏色。褲、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褲子可以內側為紫,外側為黑。(引《世界風俗.衣住篇》)。

中世紀衣服上繡的花紋以家徽為最常見。家徽本來是十字軍東征識別敵我的記號,後來成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記號。14

世紀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風,婦女衣上多繡大型家徽圖案,已婚婦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別繡在衣服左右。

15

世紀婦女服裝向男裝靠近,寬鬆的長衣腰間係帶,外衣用寬大彩帶束腰,上掛有短劍,頭戴男士小罩帽,腳穿尖頭鞋。

中世紀婦女發式及帽式。12

世紀婦女習慣地把頭發梳在後麵,紮兩個辮子順兩頰垂下。13—14

世紀婦女以方形白麻布包頭,在頭頂打結,或在耳際用發夾別住,隻露出麵部。中世紀頭巾式樣很多,有的與現代修女頭巾相似,一直圍到頸部以下。年輕姑娘可以在節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許的。15世紀在哥特式尖頂建築的影響下,產生了相似的審美觀的服飾,V

字領、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圓錐形,內部用鐵絲或漿糊使其成型,尖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著薄紗(用高級麻布作),帽有圓環固定,前沿還可加天鵝絨。帽子價格昂貴。帽子有一個角的也有兩個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紀的鞋種類很多,有皮、長統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帶、腕帶用皮革、麻羊毛織品製作。農民常穿木鞋。貴族穿尖頭鞋,有時鞋尖極長,鞋尖長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規定為六英寸,紳士十二英寸、貴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製、貧民不準穿。

中世紀男子留長發,騎士都披長發。

神父一直穿黑色長袍戴風帽;但發式有變化。8

世紀開始為修士剃發,其儀式為“削發式”,希臘或東歐的削發式樣是把頭發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稱為“聖保羅式”,羅馬削發式樣是在頭上剃掉圓圓一片,四周仍留發,稱為“聖彼得式”。修士剃發是代表對上帝的謙恭及獻身的標誌。

14、15

世紀歐洲的統治階級追逐奢華和享樂,無視宗教戒律,在服裝方麵表現尤為顯著。“無論貴人、貴婦,皆如兒童之喜著新衣,喜戴首飾。此為善奢侈浪費之時代,男子穿尖頭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圓錐帽。此時人用三千頭鬆鼠之皮以製一件外衣,而奧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細珠以繡一首詩歌於襟袖之上。”(《中古及近代文化史》)

中世紀基督教統治,人們對於服飾的正當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輕狂的行為,禁欲和反禁欲的鬥爭也表現在服裝方麵。人們按照美的標準不斷地推進著服裝的前進,直至文藝複興,服裝發展才有了一個較大的變化。

拜占庭從遠東經波斯運來絲綢衣料,或以絲線原料加工成薄綢,製成衣服。男式服裝有緊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鎖服飾做為裝飾,衣長過膝,衣袖長短不一。腰間係有腰帶。長身鬥篷為正式慶典服裝,鬥篷前後鑲有美麗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塊有褶的長形布塊,固定於雙肩。

女式服裝有鬥篷,還有披肩(王室皇後專用)長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變而來。女外衣短至臀部,長至腳踝。戶外服裝是長鬥篷,從頭部垂落覆蓋全身。貴族婦女服鑲嵌金銀寶石、珍珠瑪瑙,勞動婦女穿無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從查士丁尼皇後的畫像看,其服裝華貴無比,身穿一蓋住腳麵的長衣,衣製下擺很寬,似裙狀,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緊。腰間係各種絲帶,衣服上裝飾各種寶石,胸前掛著各種珍珠寶石飾物,頭戴帽,帽上飾著各種寶石,耳環垂下。其服裝式樣有的為歐式,其絲織麵料與寶石飾物產於東方。

(2)飲食習俗

飲食習俗與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社會發展水平有密切的關係。中世紀前期的歐洲,封建經濟得到很大發展,農村人口增加了,廣大的土地、河流、森林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為歐洲的飲食提供了豐富的來源。

_

據阿薩.勃裏格斯的《英國社會史》說,公元600

年左右,薩克森人最常種植的穀物是大麥、燕麥和小麥,《瑞士》一書作者說:古代窮困的年代以燕麥、土豆類等食品為主食,喝牛奶但很少吃肉。《法蘭克人史》謂:蠻族的飲料是用酒和蜜調和艾草作成的。作為歐洲飲食文化最突出的代表法國,在古代時烹調也是很原始的,法國高盧人最初的烹調就是烤製肉類,他們最喜歡吃的就是烤野豬。據說,他們用叉子把肉一塊塊地叉好,然後放在火上烤製、烤熟以後,加上蒜就可以吃了。這種作法很象我國新疆人的烤羊

肉串的方法。他們在烤吃豬肉時,還同時把烤野兔、烤雞、烤鵝加在一起吃。飲食十分豐富。

高盧人在羅馬帝國時代已走向文明,中世紀初,與法蘭克人融合,建立法國,形成法蘭西民族。以後法國的飲食文化和烹調藝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法國盛產小麥、水果和優質葡萄,兩麵臨海,水產豐富,這些都為法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而羅馬高盧的飲食文化更為法國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法國到查理大帝時代,封建的莊園經濟已經十分發展,吃的東西大為豐富。查理大帝約在公元800

年時發布了一道管理莊園的詔令。內容具體詳實、麵麵俱到,有很高的曆史價值。詔令是針對王室莊園而發的,除了其他意義外,我們從中可以了解當時法國王室及各莊園的飲食概貌。當時飲食種類很多。從詔令上看,有:

飲料:葡萄酒、普通葡萄酒、莓果酒、熟酒、啤酒。

肉類:牛肉、小豬肉、羊肉、肥雞、肥鵝、魚肉。

奶類:牛奶、奶酪。

醃製類:火腿、臘肉、鹹肉、鹹魚。

果品:蘋果、梨、李子、山梨、栗子、扁桃、木瓜、榛子、無花果、櫻

桃、葡萄、葡萄幹。

蜜:蜜糖、自然蜜、蜜臘。

油:脂油、(豬油、牛油)、植物油。

調料:醋、芥末。

齋戒食品:蔬菜、魚、幹酪、植物油、蜂蜜、芥末、醋、黍米、稷、幹

的和新鮮的青菜、蘿卜和蕪青、蜜臘。

麵粉食品:麵包。

所有這些食品都必須作到“顏色好看,品質優良,製備清潔”。當時的餐具是銅的、錫的、鐵的和木製的杯碗。從以上餐具可知查理大帝時代沒有使用叉子,是用手抓飯吃的。這時飲食的製作方法和飲食習慣已有很大改進。

①從單純的烤製發展到多種烹調方法。

②能夠製作醃製食物及臘肉、火腿。

③調料品種增多,菜肴滋味提高。

④有專門的廚房、麵包房、酒作坊進行食品製作。

⑤製酒技術提高了。

⑥食品的質量、衛生、悅目都受到重視。

⑦葡萄酒啤酒為主要飲料。

歐洲人當時的主食是小麥製品,麵包和通心麵。瑞士的聖伽林修道院8紀以製作“巴尼斯魯納提亞”新月形麵包而聞名。1217

年聖誕節維也納市民曾向奧波爾德公爵獻上高級麵粉製的新月麵包。

通心麵,歐式麵條,製作技術於12

世紀產生,13

世紀傑諾阿寫了一本烹飪書,記載了麵條的烹飪法,14

世紀拿波裏有製造麵條的工廠。10

世紀以後歐洲人開始飲用白蘭地和威士忌。10

世紀釀造威士忌的技術從阿拉伯傳入歐洲。11

世紀意大利有了製造白蘭地的技術。蘇格蘭和愛爾蘭已能從大麥芽釀造的酒中蒸餾出威士忌。

基督教的齋戒影響了歐洲中世紀的食俗,由於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日子要齋戒,歐洲人形成吃魚習慣。天主教14

世紀把星期天定為禁肉日,人們就改吃魚,鯡魚、鱈魚等銷量大增。醃和熏的技術越來越好。12

世紀以後冬季鯡魚的產量是魚類中最高的、鯡魚是儲備起來的冬季食物。人們在春季收獲前主要吃魚及豆子。

歐洲食物中調料是其特色,中世紀烹調用的調料是香草或藥草。當時歐洲每年11

月製作醃肉醃魚,為了消除魚、肉中的腥臭味,人們要用調料。放入肉中的香辛味調料有薄荷葉、月桂樹葉、鼠尾草、麝香草等。14

世紀《巴黎的家長》一書說蛋羹所需的調料香草有“薄荷花和艾菊,再加入薄荷葉、山艾葉、馬吉蘭葉、茴香、香菜、甜菜加上堇菜、菠菜、萵苣、並且要摻入一些薑粉”。

歐洲食俗事例一,13

世紀初英國莊園主孟福特家留下一份流水帳,帳單上表明孟福特一家以麵包為主食,還有大量的肉、家禽肉、魚,還有珍貴的鬆雞和梭魚。稻米是稀有食物,鎖在安全的地方。孟福特的妻子埃諾莉是亨利四世的妹妹,她的這份帳單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被引用在《英國社會史》(阿薩.勃裏格斯著)一書中。帳目中記下窮人的食物是大麥和黑麥及豆類作的麵包、肉、幹酪牛奶、菜、淡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