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澤鄉起義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大澤鄉起義爆發,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曆史書和中學的語文課本都寫得很清楚了,也就是一群人被派去守漁陽,運氣不好碰上下大雨給耽誤了時間,琢磨著去了也是死還不如反了。於是這群人的頭陳勝和吳廣就隨便搞了個迷信活動,糊弄一下手下那幫人順便安慰一下自己脆弱的心靈。
雖說是臨時起意,沒有經過周密的計劃,但還真讓他們撞到了好時間。當時的中國已經被秦始皇折騰得差不多了,而嬴政就在前一年死了,接替他做皇帝的是他最小的兒子胡亥。胡亥同誌沒什麼本事,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想“悉耳目之所好,窮心智之所樂。”因為他認為人生就像駕著六匹馬拉的車過個裂開的縫隙一樣,此時不玩更待何時。
而對於為他奪位立下汗馬功勞的趙高胡亥言聽計從。在二世和趙高這位天生的太監的通力合作下,殺諸公子(胡亥的哥哥們)、殺公主、加重刑罰力度、修建阿房宮(到秦亡都還沒修好)……哥倆搞得風生水起,下麵的百姓們也暗流湧動。
陳吳起義正起到了導火索的作用。
可能誰也沒有想到,一個無名小輩舉旗造反竟然如此的順利,當陳勝從大澤鄉打到陳時候,他的隊伍已經發展到兵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人,士卒數萬。而張耳、陳餘兩人也在此時投奔了陳勝,這兩個人在當時可算是名士,而且關係特殊,之後會講到。
陳勝聽說兩人來投奔自己也非常的高興。當時大家都請求立陳勝為楚王(順便自己也好升個官),陳勝自己心裏也很想稱王,但又不太好意思,就先向張陳兩人請教,這兩人覺得不妥。其實當時也還不是稱王的時候,一是因為槍打出頭鳥,秦政府還是有相當實力的。其次是因為當時他們的隊伍也還不是很大,地盤也還很小,積極開辟地盤,提升自己的實力才是首要任務。再就是在像張耳、陳餘這類人心中還是抹不去六國貴族給他們留下的深刻記憶。陳勝還是頂不住那個一文不值的稱號的強烈誘^惑,堅持稱王。那就稱王吧。“張楚”政權就在這麼誕生了。
分兵,擴大地盤!
陳勝還是知道當前的工作重點是擴大地盤,提升實力,於是他分兵數路開始擴張地盤。有人認為陳勝起義失敗是關鍵就是他的這個決策使得他兵力分散,我認為錯不在分兵,而在於那些帶兵的將領們。這些帶兵的人有的是陳勝以前的好友,有的是如張耳一樣所謂的賢人,但這些人都不是完全的忠於陳勝的人,所以派出去的這些人基本上就不再是陳勝的人馬了。
陳勝兵分五路開始了擴張地盤的戰爭:
第一路由吳廣率領,圍攻軍事要地滎陽。
第二路由周文率領,向西攻打關中地區。周文是原楚將項燕手下。
第三路由武臣統領,向北略趙地,這一路也是後來最成氣候的一路,張耳陳餘為其左右校尉。
第四路以周巿為統帥,向東北進攻魏地和齊地。
第五路鄧宗率領進軍江南。
再加上之前派出的葛嬰東進,總共實際派出了六路人馬。
這六路人馬雖然有些成功了,有些失敗了,但不管成功還是失敗,對陳勝都是不利的。先說葛嬰,他是最早被派出去的,在到達陳之前,起義軍攻下蘄之後就被派出東征。葛嬰沒走多遠打到東城的時候就把一個叫襄疆的人立為楚王,後來又聽說陳勝已經自立為王,覺得挺不好意思就把襄疆給殺了回去向陳勝稟報。陳勝一聽火了,你小子是我手下還立別人為王不說,還把他給幹掉了,這不是毀壞我的名聲麼?陳勝臉皮薄就把葛嬰也幹掉了。而鄧宗這人基本沒有了下文,大約後來也被項梁兼並了。
周巿進攻齊地的時候碰上了原齊王的後裔田儋兄弟幾個,田氏兄弟挺一根筋的,很有本土觀念,不想讓外人幹涉齊國內政,把周巿給打垮了。周巿回到魏地後立魏公子寧陵君魏咎為魏王,至此從陳勝陣營中獨立出來了。
周文倒是一路高歌猛進衝入了函穀關進軍到了戲。這人太猛了,帶領偏師就這麼衝到了關中,他駐軍的地方跟鹹陽基本上就隔一條河了。
之前有人向二世稟報說關東地區有人造反的時候胡亥根本不信,而且將報告的人下獄治罪,於是大家都不敢再向他報告造反的消息。現在周文的軍隊已經駐紮在河對岸了,二世也親眼看到了,不信也得信了。可是現在的問題是沒兵,到各地去征召已經來不急了。於是二世用章邯的計謀,起用驪山的刑徒和奴婢的兒子,發給他們兵器,令他們攻打周文軍。周文這支軍隊本就是一支孤軍深入的偏師,失敗也成了自然。於是大敗逃跑,最終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