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群雄起(2 / 2)

周文兵敗後使得吳廣兵直接麵對兩麵的壓力,一方麵關中的秦軍由章邯率領直撲而來,另一方麵吳廣實在不是什麼將才,而滎陽又是一座堅城。吳廣軍雖說陳勝起義的主力,但吳廣在那死磕了幾個月也沒把滎陽啃下來,而且還一根筋的令大軍包圍滎陽,決定死也要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這就犯了兵家大忌——屯於堅城之下。這樣做的結果是敵人的救兵很快就會過來並將越來越多,另一方麵己方損失嚴重並士氣越來越低落,一來一往,敗績注定。果然,不久之後章邯軍於澠池大敗周文,周文自刎其部下投降章邯。同時吳廣被部下田臧等誅殺,秦軍大破楚軍。這一支也差不多沒了。

最後一支武臣軍攻下趙地後在張耳、陳餘的慫恿下自立為王。這還不說,他還擔心楚國(張楚,陳勝政權)滅秦後拿他開刀,因而不願西進而是積極擴張地盤,派韓廣略燕、李良攻常山、張黶(yan)攻上黨。這韓廣同|誌也有樣學樣,收複燕地後自立為燕王,自己做起了老板來了。

陳勝的最後結局就是被部下殺害,這大家都知道了。總體來說大澤鄉起義對陳吳來說是失敗的,但對整個關東六國來說,起義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在大澤鄉起義之後,關東地區紛紛起義並迅速占領了原六國時期的大部分地盤。這些起義的領導人有六國的舊貴族,也有一些地方的豪傑,當然也有像陳勝吳廣之類原先籍籍無名之輩。這其中實力最強大的有項梁的楚國(這個楚國是由楚國舊貴族統領的,與原來張楚有區別)和田氏家族所屬的齊國。而劉邦後來也屬於楚國的一支。

另外兩支比較強的力量趙國和燕國就比較惡心人了。燕王韓廣原來是趙王武臣的手下,雖說人家是有樣學樣來著的,也不能怪人家,誰讓你自己也幹過呢?但趙王武臣還是很生氣,當時韓廣的母親和家人還在趙地,武臣可能覺得殺了他們對自己的名聲影響不好,就派人把他們護送去了燕國。但他還是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和張耳、陳餘發兵進攻燕國。你說他沒事打就打嘛,可趙王到前線了還喜歡來個微服出訪,這一訪把自己給搭進去了,被燕軍給俘虜了。

麻煩了,老板被抓了。

張耳、陳餘隻好多次派使者請求韓廣放回武臣,韓廣堅持要趙國割地來換。這就很為難人了,你說不同意的話,老板還在人家手裏呢;要同意的話,老板要回來了哪天不高興了就能用這個借口把自己砍了。

正當張陳兩人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最底層的燒火做飯的士卒自告奮勇要為兩位大人解憂。這位聰明的士卒悄悄的爬牆拜見了一位燕將,對他說:“您知道張耳、陳餘兩人想幹嘛麼?”燕將回答道:“隻是想得到他們的王而已。”

“您還真不知道他倆的打算了,武、張、陳三人一起平定趙地,其實都想稱王,哪想做別人的臣子呢?隻是局勢未定不敢三分趙地而隻好將年長的武臣立為王,現在趙地平定了這兩人都想裂地稱王,但又一直沒機會。現在您囚禁趙王,這兩人正恨不得你們快點把武臣殺了,然後他們正好各自為王。現在隻有一個趙國就不把燕國放在眼裏,一旦他們兩個各自為王,就有兩個賢明的君主了。將來他們互相提攜來指責燕國殺王之罪,那樣要滅亡燕國就更加容易了。”

燕將被說得一愣一愣的,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放回了趙王。事情就這麼解決了,有些時候話要反過來說反而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本來常言道“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然而更多的時候武人更畏懼文人,武人殺人都是真刀真槍的,是明的來。文人卻喜歡背後下刀子,殺人於無形,這樣的人更讓人畏懼,每天得提心吊膽的沒幾個人受得了,所以燕國上下都有點畏懼張耳、陳餘兩個文人。

在大澤鄉起義的影響下,關東各地紛紛殺死他們的長吏來相應陳勝,有些地方的官員看情況不妙,也都想加入義軍,畢竟誰都不想死,在大多數時候牆頭草還是不缺的。這其中就有沛縣的縣令和會稽的代理太守,不過這兩個人都運氣太差了,一個遇到了劉邦,另一個遇到了項梁叔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