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因為劉邦每次去鹹陽出差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務,沛縣的領導們對劉邦那是信任有加。於是當又有一批服勞役的人要押去驪山修墓的時候,官員們很自然的想到了劉邦。在大家看來,這次任務和以前沒什麼兩樣,輕車熟路的劉邦一定能出色的完成任務,就像他之前多次去鹹陽的情況一樣。
然而事實上卻有一點不同。之前所押送的大多是去鹹陽服徭役的良家子弟,而這次押送的卻是刑徒(這就是最主要的不同之處)。而且當時秦王朝已經到了日薄西山的時候了,當時逃亡的人多不勝數,到處都是占山為王的人。
上麵提到的刑徒是指犯罪後被秦朝法律判為服勞役刑的人,相當於今天的勞動改造。也許有人認為勞動改造就改造嘛,又不會死人,幹嘛非得逃亡做個通緝犯?其實問題就出在這裏,秦朝的勞動改造是要死人的,不一定會累死,也未必會被打死,但基本上得死。很繞吧,那讓我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吧。
秦朝的無期徒刑
秦朝是個法製社會,秦相李斯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秦統一天下以後不但統一了文字,貨幣,度衡量等。也統一了全國的法律製度,並對原有的法律加以完善和補充,其中規定各種死刑、肉刑、勞役刑等得適用範圍等等。但有一個缺陷,秦朝雖已設立城旦舂、鬼薪、白粲、隸臣妾、司寇、候等各種勞役刑名,基本形成了勞役刑體係,但最重要的是未明確規定勞役刑期。這就出問題了,一個人要是被判修城牆的話,卻沒有規定修多久可以釋放,那就一直修下去了,說不定修好鹹陽城就讓你修洛陽,再修滎陽…………說不定這輩子就剩修城牆這事了。
要想被釋放回去也不是沒有可能,有兩個途徑:一是軍功,二是大赦。然而這兩件事都是不靠譜的是,要說修城牆能立軍功,那基本上要千年等一回了。大赦嘛,要想秦始皇突發慈悲是沒指望的,最多就是硬抗,把秦始皇熬死,下一個皇帝即位的時候或許會來個大赦天下。因此基本上大家都覺得不逃就得死在驪山了。
因為那是一個結結實實的無期徒刑。
而那些刑徒是非常清楚這個情況的,因此其中的很多人大約也作好了逃亡的準備。另一方麵,劉邦的朋友和那些官吏沒卻對這些沒有深刻的認識,他們還是像往常一樣給他送行,按例還是每個人給他送了些錢(當時習慣),大約還說了一些一路順風早去早回之類的沒什麼營養的話。
劉邦就這麼押著一群隨時準備逃亡的刑徒上路了,也許當今要讓一個人端把衝鋒槍押個百十號人一點也沒問題,但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路邊撿塊石頭就能拍死一扛大刀的。劉邦的遭遇也就不言而喻了,還沒走多遠,連沛縣的地界都沒出,刑徒就逃跑了不少。劉邦自個兒掂量著覺得就這麼走到驪山估計也就逃得差不過了,而到了驪山,劉邦也會因為失職而被處死。於是當劉邦押著剩下的刑徒來到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當時屬沛縣)西邊的澤中亭的時候,他們停了下來。劉邦很鬱悶,因為他也被逼上了絕路,如果把剩下的人送到驪山的話,到了驪山,等著他的也就是頸上的一刀。看來也隻有和這些人一樣逃亡了,然而他已經四十多了,而且還有父母妻兒,他不想做一個逃亡的犯人,不想從此藏在山中做盜賊而被人瞧不起,更不想因此而讓父母妻兒為他擔驚受怕。
劉邦已經別無選擇。
也許別無選擇這個選擇是最容易決定的,但要結束自己一直以來的悠閑安逸的生活從此東躲西藏擔驚受怕的日子卻是一件讓人痛苦的事情。痛苦的劉邦隻有借酒澆愁,他用朋友送行時送給他的錢買來一壇的酒,獨自一人坐在一邊自斟自飲——或許喝醉了更容易作出決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