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製胚成品(2 / 2)

脫模:從模型中取出粗坯的過程。脫模點的掌握是一個關鍵。脫模過早,坯休強度不夠,脫模困難,且脫模後坯體易塌陷;脫模過遲,坯體會發生開裂。

修粘:包括一次修坯、打眼與粘接等過程。傳統的注漿方式,脫模後的坯體內外表麵都很粗糙。一般需經多次修坯,而且粘接的工作量也很大。現代采用高強石膏模或樹脂模,壓力注漿等手段,修粘的工作量已大為減少。修坯、打眼與粘接這些工作都需手工進行,容易出現廢品,必須掌握好坯體含水率。

幹燥:預幹燥(也稱半幹),即將坯體含水率從15%~17%(粘接時的含水率)降低到8%左右。

傳統澆注方式,坯體的預幹燥是在注漿車間內進行自然幹燥的。在工人下班後的16小時內,注漿車間內保持高溫度(33~40℃)、高濕度(40%一60%),使坯體緩慢的幹燥。經預幹燥後,濕坯休的含水率從15%~17%下降到8%一10%。要注意防止因幹燥過急或幹燥不均勻,而造成廢品。現代注漿方式一般采用熱風直接對坯休進行強製幹燥,玻化瓷坯體預幹燥收縮率為4%,粘土坯體預幹燥收縮率為2%。

二次修坯(修刷):是注漿成形的最後一道工序,將最終決定坯體的尺寸。修刷時坯體含水量要少、刷坯用水也要少,不能有油汙。坯體修刷完畢後存放在28-35℃的室內,準備進行施釉。

之後就是模具的製造過程,衛生陶瓷模具的製造是一項既複雜又細致的工作,需要高超的技藝,當然了以我的能力還是可以辦到的。而且為了製成供注漿使用的工作模,這些需經過一係列嚴密地工作。因此我有把它的一般製造過程分為以下五步:

第一步:製作原型原型尺寸與衛生陶瓷成品一致。係根據設計圖紙(或樣品)做成。若已有實物樣品需進行仿製,則可省去第一步。

第二步:製作原胎原胎又稱模種,其尺寸與衛生陶瓷坯體一致。係根據原型經過放尺(增加幹燥、燒成過程的總收縮)製成。在有些情況下也可直接根據設計圖紙或實物樣品,經過放尺製成。

第三步:製作凹胎凹胎又稱模種,係由原胎翻製而成。

第四步:製作凸胎凸胎又稱母模,係由凹胎翻製而成。它一般包括底模與模圍或型芯與模圍。

第五步:製作工作模工作模又稱子模,係由凸胎翻製而成,供注漿成形使用。

弄好了準備工作,所有的一卻都已經到位,因為我的不熟練,因此當這些準備完已經是五天之後了。

再接著就是燒瓷了,在銅質胎體上塗敷釉料,經燒結、彩繪、鍍金、磨光而製成的金屬工藝品。又稱畫琺琅、銅胎畫琺琅。是中國北京著名的傳統工藝品。清代康熙年間歐洲彩繪琺琅工藝品傳入宮廷,為帝王們所喜愛。康熙五十七年宮廷在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下設琺琅作,法國匠師格拉沃雷擔任技藝指導。燒瓷作品多以淺黃色的底色,紋飾疏朗,質樸典雅。雍正年間燒瓷作品多用黑底色,並借鑒瓷器彩繪藝術手法,出現紋飾繁複、裝飾性強的圖案。乾隆年間是燒瓷的鼎盛時期,釉彩豐富,紋飾多運用開光技法,圖案布局嚴謹,色彩雅麗。清末北京燒瓷一度失傳,20世紀初恢複生產,形成造型典雅,紋飾精細,色彩清秀的地方特色。燒瓷品種有瓶、盤、碗、罐、碟、酒具、煙具等日用品;掛屏、插屏等欣賞品,以及爐、鼎、爵、熏、斝等仿古器皿。

雖然條件不夠好,但是在我的陣法的補充下卻也不遜色與千年的瓷窯燒製出來的產品,甚至是更好,經過了幾個日夜的實驗和努力,最終讓我生產出來個產品,隻見它這件壺的通高為19.7厘米,釉色白中帶青,晶瑩碧透,玻璃質強。壺的造型別致,鈕蓋上的蓋頂捏塑了一隻獅子形鈕,使壺更有生氣。感受到了成品的魅力,我的心一下子就高興起來了,終於讓我燒瓷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