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陽光明媚,萬裏晴空,我的心情也想這天氣一樣好,昨天我把瓷窯造好了,今天我的任務就是把成品瓷器給弄好,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製,瓷器表麵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製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製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漢族先民在燒製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製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製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麵。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致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古代中國的特產奢侈品之一,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國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價的精品,但部分國寶級瓷器並不在中國國內。歐美人士在結婚時,便特別喜歡送贈高級瓷器茶具。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在我的前世竟然在我們家鄉發現了高齡土,而這也是我選擇自己燒製的主要原因,過了沒多久陸續的小孩子就都來幫忙。
接下來就是開始製造瓷器了,它的工序有:選礦--篩土--活泥--拉坯--塑胎--雕花畫畫片--上釉--入窯燒--出窯複燒--出窯--拜風火窯神,但是前世我卻也有查過百度的資料:它在注漿成形的生產過程由以上九道工序組成,其中:吃漿就是模具吸附泥漿中的水分,形成坯體的工序。
放漿又稱空漿,是當坯體形成一定厚度時,排出多餘泥漿的過程。放出的泥漿返回漿池(或罐)。回漿的方式有:(1)人工端桶回漿:(2)自然壓力回漿,利用管道的坡度,使泥漿流回泥漿池;(3)利用泥漿泵抽回餘漿:(4)負壓回漿,即利用下注式壓力注漿管道,用真空泵形成的負壓,把泥漿抽回到泥漿罐。在以上各種方式中,除第一種外,均屬於管道回漿。
鞏固:放漿後坯體很軟,不能立即脫模需經過一段時間繼續排出坯體水分,增加其強度。這段時間稱為鞏固。鞏固是注漿成形的主要工序之一,其持續時間約為吃漿時間的一半。在鞏固過程中由於模型繼續吸水,坯體含水率不斷下降,坯體由於水分排山而逐漸收縮。當坯體含水率下降到19—20%左右時(即脫模點),鞏固過程結束,此時坯體很容易從模型內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