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製茶工藝(1 / 2)

有利了工具,我也就開始了準備工作,要想製好茶第一步就是采茶,茶青質量是決定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茶青質量包括茶青內在品質和外觀質量兩部分,茶青內在品質主要由茶樹品種、茶園立地環境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構成,外觀質量主要由茶青采摘的標準、時間、氣候、儲運等因素構成。我叫來眾小孩,一看卻是全到齊了,心中一想,原來今天是星期天,於是我便開口直接說道:“現在叫大家來的目的是采茶,用食指與姆指挾住葉間幼梗的中部,藉兩指的彈力將茶葉摘斷,要求的最佳采摘標準為開麵三葉,能采到的多少看個人的,采好茶青要注意通風散熱,避陽薄攤,減少搬動次數,防止青葉堆放過厚、過緊、過久燒傷,同時儲運時間過久均會使茶青質量下降。這也就要求大家要注意了,到時候采的最標準的將有神秘的獎勵,當然有參與的人每個都有個安慰獎,好了,大家開始行動。”眾人也知道我的性格,沒再多說話,就四散開來,各自拿好袋子去采茶。

看到他們離開,我一邊拿出綠豆開始洗洗,準備煮綠豆湯,一邊則是回憶製茶的工序:采摘下來之茶菁須於日光下攤曬,或利用熱風使茶菁水分適度蒸散,減少細胞水分含量,降低其活性並除去細胞膜之半透性,而胞細中各化學成分亦得以藉酵素氧化作用引起發酵作用的進行,攪拌後攤平於笳藶上。茶青萎凋至適當程度即以高溫炒青破壞葉中酵素活性停止發酵的繼續進行,並可除去鮮葉中的臭青味,而鮮葉亦因水分的蒸散而便於揉撚。接下來將炒青後之茶葉置入揉撚機內,使其滾動並形成卷曲狀,由於受到揉壓,因此遂有部分汁液被擠出而粘附於表麵,如此在衝泡時便可很容易地溶解於茶湯之中,不同的茶其揉撚程度也不

一樣。如烏龍茶製法團揉,是以布巾包裹茶葉使其成為一圓球狀,再以手工或布球揉撚機來回搓壓,並不時將茶葉攤開打散以散熱,團揉過後的茶葉茶身將更為緊結而形成半球形或球形茶。還有普洱茶製法的渥堆,一般茶青製作到揉撚已算告一段落,剩下的隻是幹燥,但「後發酵茶」在殺青、揉撚後有一堆放的過程稱為「渥堆」,也就是將揉撚過的茶青堆積存放,由於茶青水分頗高,堆放後會發熱,且引發了微生物的生長,就因為熱度與微生物關係,使茶青產生了另一種的發酵,茶質被「降解」而變得醇和,顏色被氧化而變得深紅,這就是所謂的「普洱茶」。再來就是幹燥,是利用幹燥機以熱風烘幹揉撚後之茶葉,使其含水量低於百分之四,利於貯藏運銷,通常為了能使內外幹燥一致,常采用二次幹燥法,先使其達到七、八成幹燥,然後取出回潮,再進行第二次的幹燥。弄完了就

是緊壓,把製成的茶蒸軟後加壓成塊狀,這樣茶就被稱為「緊壓茶」,除便於運輸、貯藏外,蒸、壓、放的過程中也會為茶塑造出另一種老成、粗獷的風味。

蒸,可以使茶再多熱受潮,然後再利用茶葉本身的膠質使葉子緊密連結在一起,穩定了往後陳放期間受潮、陳化的速度。茶青經過萎凋、發酵、殺青、揉撚、幹燥等製造工序(不發酵茶略前二項,後發酵茶在揉撚後增加渥堆)後製成茶稱為「初製茶」,這樣的茶品質並不穩定,不能就此推出市麵,否則放一段時間後容易變質,這變質不是說喝了會壞肚子,而是其欣賞價值會降低。初製茶必須再經過精製的過程,茶才算完全製成。

茶到了精製之後,己是品,可以包裝上市了,但為了使茶更加多樣化,可以拿來做些加工。加工可分成熏花、焙火、摻和、陳放等四個方式加以敘述:茶有個特性,就是很會吸收別的氣味,如在油漆的地方,茶快會有油漆味。我們就利用它的這種特性,讓它吸收我們喜歡的花香,如我們將茉莉花與之拌在一起,它就會吸收茉莉花的香而成茉莉花茶,將桂花與之拌在一起,它就會吸收桂花的香而成桂花茶……等。花是要新鮮的花,而且是含苞待放的花,因為幹了的花是不香的。但拌以新鮮的花,茶葉不是會受潮嗎?所以在熏過花後還要再幹一次。那花幹要不要篩掉呢?依花幹是否尚有效用而定,如茉莉花幹已無滋味上的效用,可以篩掉,留一些在茶內隻是點綴一下而已。桂花則不一樣,幹燥過的桂花尚有滋味上的效用,所以桂花茶是不篩掉桂花幹的,而且衝泡時還要將桂花幹平均摻入一些。熏多久呢?八小時左右,這裏所說的熏隻是將花與茶依一定比例(如百分之二十)拌在一起而已,並未加熱,但花與茶與拌在一起後會發熱,太熱時還要翻拌一下使其散熱(謂之通花)。熏花又有人寫成窨花,花茶也有人叫作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