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田野考古所得的資料,我國發現最早的瓷窯遺址在今浙江上虞,寧波地區,年代屬東漢,浙江地區在古代有長期燒造原始瓷的傳統,已發現的燒造原始瓷的瓷窯,其年代可以追溯到戰國。”說到這裏,我向眾人問道:“戰國還記得不?”這是四姐就舉手說:“弟弟,我知道,春秋之後,也就是周朝的後半期,進入了七國爭雄的時代,在後來西漢末年劉向編著的《戰國策》中記載這一時期,所以人們稱之為戰國。《史記.六國年表》記載,戰國始於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公元前403年),至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諸侯強國,即戰國七雄,連年征戰,在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麵的鬥爭十分激烈。由於秦國的商鞅變法發揮了富國強兵的重要作用,秦國終於後來居上,逐一滅掉了其他六國,完成了“秦王掃六合”的統一大業,形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統一國家。七雄當中,為了富國強兵而競相實行變法,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等實行的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進步。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人物在外交鬥爭中十分活躍。戰國時期,商業和交通的發展互相促進,出現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鄭國渠、鴻溝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僅促進了當時的農業,而且造福後世。在文化和思想學術的發展上,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辯家鵲起,創造了輝煌的先秦文化,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
隨著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製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鬥,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布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酷政治法則。於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欲急遽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曆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曆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弟弟,我記對吧!”我見姐姐記得這麼清楚就洗道:“不錯,姐姐很棒,值得表揚,以後要繼續努力,好了姐姐先做下。”接著我看了看眾人一副知道的表情,就接著說道:“瓷窯-藝術和實用價值的完美結合。陶藝是一種文化,一種既年輕又古老的藝術,年輕是因為現代陶藝的獨立與發展,古老是因為她伴隨著人類文明史,透著原始的魅力。陶是土的藝術,火的藝術,其實更是人生的藝術。我國古代著名瓷窯窯址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