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建造窯廠(一)(3 / 3)

邢窯——唐代胎質細潔、釉色白潤。今河北省臨城縣(當時屬邢州)。

邛窯——隋代至宋代,唐尤為著名以燒製青釉、褐釉、綠釉、彩繪等器物為主,除燒製盤、碗之外,還有各種瓷塑玩具。今四川省邛崍縣代方堂(古屬邛州)。

越窯——唐、五代至宋釉色原以青中微黃,後改進為清水般的湖綠色,刻劃有花鳥、人物或幾何圖案。今浙江省餘姚縣上林湖一帶(古屬越州)。

柴窯——傳為周世宗(柴榮)時所燒造據文獻記載,器物具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點。相傳在現在鄭州一帶尚未發現窯址和器物。

定窯——唐代燒白瓷至宋而著名宋代定窯瓷器除乳白色外,兼有黑、醬、綠釉瓷器。器物裝飾以刻花、劃花、印花為主。北宋後期曾一度燒製宮廷用瓷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燕山村(古屬定州)。

鈞窯——北宋、金、元均燒造此窯利用氧化銅和氧化鐵呈色不同這一特點,燒成藍中帶紅或帶紫的色釉。紅、

瓷窯紫的色澤如玫瑰、海棠,非常豔麗。胎骨灰白色,釉細而潤,其中佳器底部刻有數目字。今河南省禹州市(古屬鈞州)。此外,與禹州鄰近的臨汝、郟縣、登封、新安、湯陰、安陽以及河北磁縣等地瓷窯均仿燒鈞瓷器。

汝窯——宋代名窯,元佑初年曾為官窯胎骨香灰色,釉色近於卵青。此類器物燒製的時間短,質高物精,目前尚未發現窯址。在臨汝南鄉等地發現另一種青瓷,釉色較龍泉窯深而帶蔥綠,胎骨淡灰色,有印花、刻花兩種,圖案有花卉、水波、魚及禽鳥。現稱“臨當窯”。今河南省汝州市(宋代屬汝州)。

磁州窯——宋元時代北方民間瓷窯器形以盤、碗、罐、瓶為主,兼有瓷枕和玩具。胎質堅細,呈灰白色;釉色白中微帶黃,上有黑、褐花紋,器裏多不掛釉。繪製花紋的方法有繪花、繪劃花、剔花和珍珠地劃花等,花紋複雜,以卷葉、纏枝牡丹、水波紋、花卉禽魚等圖案為多,線條流暢,構圖灑脫,是北方民間瓷器的代表作。今河北省邯鄲漳河兩岸的觀台鎮、東艾村、冶子村附近。

當陽峪窯——宋代北方民窯胎深褐色,器外多施一層陶衣,裏外皆掛釉,釉色潔白瑩亮,襯以黑地或黑花,黑白色彩對比強烈。花紋以纏枝牡丹為多。用繪花、刻花或剔花製成。此外,絞胎技法具有獨特.今河南省修武縣當陽峪。

龍泉窯——宋代著名瓷窯。始於五代,至南宋而鼎盛。明代仍繼續燒造,清代中期以後衰落停產。此窯繼承越窯傳統,燒造青瓷。南宋龍泉窯瓷器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胎質細密潔白,釉色以粉青、梅子青為代表,花紋裝飾上

瓷窯出現了堆塑和貼花。此種類型即習稱的“弟窯”,一般稱龍泉窯皆指此。另一種類型即習稱的“哥窯”。龍泉窯器形複雜,除一般日用器皿外,還燒製各種文具及仿古的瓶、鼎、觚、爐等。今浙江省龍泉大窯、金村等處。

哥窯——宋代名窯龍泉窯的一種類型。相傳南宋有章氏二兄弟在龍泉燒瓷器,兄名生一,所燒者稱哥窯、弟名生二,所燒者稱弟窯。傳世的“宋哥窯”,胎薄,色黑鐵,通稱“鐵骨”;釉麵多有疏密不同的紋片,稱為“百圾碎”,口沿施釉淡薄,顯出胎色。圈足底亦露胎,礦有“紫口鐵足之稱”。今浙江省,龍泉大窯、金村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