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建造窯廠(一)(1 / 3)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製好茶就必須有好的工具,本來門前的竹林就是很好的材料,也很容易製造,但是它也容易壞掉,我可不想每次要用到的時候都去臨時製作自己需要用的,這樣非常的麻煩,我也沒那個時間去做,因此我思來想去,決定去窯廠製瓷,但是問題有來了,先不說我的年紀還小,就說我們這裏根本就沒有瓷廠,完全沒那個條件啊,突然我腦海中靈光一閃,我還可以自己製造瓷器,不僅可以用來家用,而且還可以用來賣錢,當然了不是隻有茶具瓷器還會有瓷碗,瓷筷子,瓷杯子等等,當然以我現在的情形我也無法用太先進的技術來燒製瓷器,而隻能是采用一些土技術因為這是一見危險的是我決定親自來實施。

做好了準備,我知道瓷器燒造是製瓷工藝中最重要的一環,而燒造過程又是在各種瓷窯中完成的。因此,中國古代瓷窯的設計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中國古代製瓷工藝的總體水平。

最早的瓷窯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前221),由早期豎穴式陶窯發展而來。這種窯平麵呈圓形,窯門、火膛、窯床、煙囪呈一線排開,因外表狀如饅頭而稱為“饅頭窯”。饅頭窯窯室較小,各部分受熱相對均勻,但因窯壁較厚,不利於快速冷卻。此外,由於饅頭窯麵積較小,一次燒製的瓷器數量也較少。大約戰國時期,南方出現了一種新的瓷窯,稱為龍窯。龍窯依山而建,為長條狀的斜坡形建築。龍窯朝下一端為窯門和火膛,頂端開口,設小煙囪或幹脆不設煙囪。龍窯通常都有數十米長,窯身即相當於一根長長的煙囪,因此抽力很大,窯內升溫和降溫都很快。同時,窯體空間大,裝燒量很大。但是也正因為窯體過長,窯內溫差也較大。於是,宋代時,人們將饅頭窯和龍窯結合在一起,將龍窯窯體分割成一個個依次相通的饅頭窯,稱為階級窯。階級窯中,對每一窯室而言,具有饅頭窯的優點;對整個窯身而言,又有龍窯的優勢。明末清初,瓷都景德鎮出現了一種新的窯型,稱景德鎮窯,簡稱鎮窯。鎮窯是在階級窯基礎上改進形成的。鎮窯形似雞蛋,前高後低,前寬後窄。窯頂在窯頭處呈弧形,往後逐漸下降。窯底則由窯頭往後逐漸向上傾斜。窯尾設煙囪。鎮窯結構合理,窯溫較高,密封性好。鎮窯空間也較大,通常一次可燒造10噸左右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結構最先進的瓷窯。而我就決定采用以鎮窯為藍本的設計圖加入其他元素和結合其他名窯的優勢方麵,加以縮小,我計算好數據這才招呼其他人來幫忙。

我叫來大堂哥和二堂哥一邊指派兩人按照我的指示進行挖掘和建造,另外我吩咐其他小孩幫忙來清理一下周邊的環境,以方便建造瓷窯廠,經過了三四個小時的努力,我們粗糙的建成一個占地三米左右的瓷窯廠,於是我招呼眾人來到我家,拿出一些食品讓他們吃,就在這時大堂哥古沛疑惑的向我道:“天嘯,你弄那個要幹嗎啊?”一聽堂哥的話,其餘眾人都把眼睛齊刷刷的看向我,臉上也是一副我很好奇的神色,我見了就笑著說:“我要建瓷窯廠。”我剛說完,二堂哥古豹就接口問道:“天嘯,你這個什麼瓷窯廠是什麼東西,你把它們都給我們說說,好讓我們也漲漲見識,省的我們一個個的問,麻煩。”我聽了,也覺得不錯,於是便說道:“那好,我就給大家夥說說,根據《中國陶瓷史》記載,瓷器出現於東漢時期,距今已一千八百餘年的曆史,把瓷器出現的時間定在東漢,是有大量考古資料作為依據。在浙江上虞、寧波,慈溪,永嘉等市縣先後發現了漢代瓷窯遺址,在河南洛陽、河北安平、安徽毫縣,湖南益陽,湖北當陽等東漢晚期墓葬和江蘇高郵邵家溝漢代遺址中,都曾發現過瓷製品,而尤以江西,特別是浙江發現的更多。其中有東漢“延熹七年’(公元164年)紀年墓中所出的麻布紋器係青瓷罐,“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墓內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聯罐,水井,熏爐和鬼灶,“嘉平五年”紀年墓中發現的青瓷罐,還有與朱書“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紋器係青瓷罐。這些有確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發現,使我們確信,我國瓷器的發明不會遲於漢末,把它定為東漢晚期,應該是比較確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