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在世俗中不過是一個旅遊景區,其中的大部分建築都是後來建的,用來糊弄凡人,真正修士都住在後山,並且後山設有陣法結界,用來隱藏自身,防止凡人誤入。
在嶗山的最深處是一道東西走向的峽穀裂縫,峽穀的四周都是被高大的山體圍繞,在峽穀的最低處,有一處巨大的水潭,水潭寬有十丈左右,深不見底,恐怕是直接連通著東海。
在水潭的周圍,生長著各種外界見不到的靈藥,這些靈藥在外麵隨便一種都是有價無市,怕是一出世都會引發修真界人士的哄搶,大打出手也不是不可能。
說來也是奇怪,十丈水潭四周的靈藥哪一顆都是需要堪稱海量的靈氣來滋養,可是在這裏,密密麻麻的生長的近乎得有五百顆,那一秒需要的靈氣都是不可想象的。
哪怕是尋常的風水寶地怕也是經不起這麼消耗,從中也到底可以看出來嶗山這深厚的底蘊,靈氣豐厚到直接把珍奇靈藥當成菜園子養。
水潭的南邊是一片高聳的山體,山體的一部分底部已經被掏空,被掏出來的空洞處已經被一處古色古香的道宮式建築所取代,這建築的造型就好像普通道觀中的長生殿。
這嵌進在山體中的長生殿,東西長七丈六,南北寬三丈三,與整個山體毫無相衝之處,渾然一體,長生殿的外形是飛簷鬥拱,青磚碧瓦,一眼過去一股古樸大氣的古韻就撲麵而來。
外邊看起來僅僅隻是一座年代久遠的長生殿,看起來也沒什麼奇怪的。
可是它為什麼被建在這深山懸崖之下?
有什麼什麼人建的這座長生殿呢?
隻能進大殿中找找答案了。
進入大殿內部之後更加可以確定這是一座道門的長生殿,因為這其中的裝飾也是一如既往的樸素,沒有雕梁畫棟,也沒有讓人目不暇接的壁畫,有的僅僅是隻是兩座泥塑像,一張古畫,一座香爐零零散散幾個蒲團罷了。
但是奇怪的是,一般來說,道家都是供奉三清祖師,可是這裏麵卻不一樣,大殿正中的神龕上,是一尊普普通通的泥塑像。
由兩個部分組成,下麵的部分是一尊低頭抬右蹄的獸型泥塑,這泥塑像頭生雙角,鼻穿金環,兩耳略微上抬,尾巴向左輕掃,作悶頭向前狀,這好像是一頭青牛。
泥塑像的上部分自然是坐在了青牛的身上,是個頭上隨便挽了個發髻,右腿盤在牛背上,左腿自然下垂,右手執著一副被卷起來的冊子,應該是竹簡一類的東西,左手伸出一指,好像在輕點這竹簡,又好像在跟人說話,作傳教狀,衣服上的衣服褶子也是略微勾畫,但是卻也是十分的傳神,麵容不甚清晰,隻能看清嘴角微挑,好似給人一種在微笑的感覺。
這泥塑整體沒有其他顏色裝飾,有的隻是其本身與時間共同帶來的一片灰蒙。
這泥塑的麵容真的是不甚清晰。但是這泥塑像好像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一眼看過去卻是給人十分慈祥,安寧的感覺,就好像你的內心有千層驚雷,萬重波濤,再怎麼惶恐不安,看見這塑像以後,也會被這神奇的力量所撫平。
這塑像上並沒有多少灰塵,有的隻是時間的痕跡,說起灰塵來,這座長生殿中好像也沒多少灰塵,也沒有蛛網,白蟻,飛蟲等山中古建築中常見的東西。
大殿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雕像跟一張古畫。
東側,是一座雕像,這雕像,看起來照著活人等身刻出來的,隻是看起來年代不如中間的泥塑久遠罷了,但是也絕對是一件大開門的古物。
雕像腰間雕刻寶劍一把,身著樸素道袍,道袍僅僅隻是被雕刻出幾道流線衣褶,柔順質感卻油然而生,頭頂挽著牛心朝天髻,一手按在腰間的劍柄上,一手隱沒在袖子中,微微抬至胸前,作甩袖狀,同樣,也是麵目模糊,隻是被略微刻出了五官。
這位,如果猜的不錯的話,就是西漢武帝時期的張真人留下的雕像。
可以作為嶗山的開派祖師,他的雕像為什麼沒有供奉在正中間,而是次一等的側首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