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李長生三百裏之外,嶗山。
嶗山,位於齊魯省的膠州半島的東南部,是齊魯省赫赫有名的名山,嶗山依海而立,大氣磅礴,有鍾靈毓秀之美景,也有波濤洶湧之壯觀,立於千丈之地,俯瞰萬裏蒼瀾。
如果僅僅是自然風景,那麼華夏大地上的美景多了去了,嶗山自然不可能這麼出名。
讓嶗山真正出名的是山上的道士。
是的,嶗山上還有道士,嶗山上的是北方全真道教的分支,直接以山為名,叫做嶗山派。
嶗山派的曆史悠久,將近兩千年,最早的創始者是西漢武帝時期張廉夫真人,張真人所處的漢武帝時代,因連年的對外戰爭,國力萎靡,恰逢連年天災,各地妖魔四起,又有奉仙邪教混亂蒼生,於是張真人憑借苦練多年的神通“度生乾坤袖”與法寶“碧海雲羅劍”雲遊天下,一路上降妖除魔,並且不斷粉碎奉仙教的種種陰謀詭計,十數年間走南闖北,最終在膠東半島發現了一處無主的風水寶地。
從當地人的口中得知,老子曾經在這裏講經傳道,教化百姓,所以這裏為了紀念老子,就叫做老山,但是後來覺得這山清水秀的造化之地,以老為名,屬實是有點煞風景,於是就將老字替換成同音的嶗字,於是,此山更名為嶗山。
張廉夫真人覺得自己漂泊十幾載,這天下也是漸漸的恢複了生機與活力,於是就在嶗山上搭建茅庵,供奉三官與老子,教授弟子門徒,直到羽化飛升。
但是由於張真人性情淡漠,在嶗山定居下來之後所收的弟子並不多,所以一直沒有形成大型的門派,並且由於曆史上多次的朝代更替,張真人的嶗山派並沒有在曆史中發展壯大,每一代弟子都是至多不過六七人,少的幹脆單傳。
不過好在,雖說人丁不旺,但是張真人的傳承卻是在千年的曆史中沒有斷絕,其神通與法寶都保留了下來。
直到明代的嘉靖年間,由於某些原因,華夏北方修真界爆發了非常大的一次動亂,建州女真一連出現了四五位薩滿巫祝,由於當時的女真與明朝並不是一體,建州女真早有反心,所以戰爭首先在修真界爆發。
當時的北方修真界對世俗的爭鬥並沒有什麼關注,並且修真界有不成文的規定,不可插手世俗爭鬥,但是女真薩滿可不這麼想,他們練手奉仙教,五位巫祝與奉仙教的幾位副教主跟護法,迅速橫掃了東北地區的修真門派,並且通常是以恐怖手段進行滅門,一時間到處都是腥風血雨,經常有一個門派在一夜之間就滿門死絕的消息穿出。
後來一個小型門派竟然在眾多高手的圍攻下逃出了不少弟子,這些幸存弟子逃的一命命後沒有忘記為師門報仇的目的,一同南下,進入膠東半島,最後路漂泊後來到了嶗山派。
嶗山派此時已經察覺到世道要亂,因為那次改朝換代都是修真界先打成一鍋粥,所以,不出百年,必將再次迎來席卷天下的腥風血雨,所以山上的掌教,長老,連同新收的弟子在內,一共是十三四人,一同決定封山避禍。
可是就在這時,那群從東北地區逃出生天的弟子們來到了嶗山之上,請求嶗山派的幫助。
嶗山派的此時的掌教金山真人不忍他們一群年輕人繼續在外四處逃生,也同時覺得感覺修真界即將大亂,他們沒有宗門庇護肯定要死於妖邪之手,亂世中多點人抱團總比單打獨鬥強,並且山上空地多的是,也不怕人多沒有地方住,於是就將這些年輕的修真者收留下來。
到了這會,嶗山才算是成了一個真正的大門大派,以前有高手,但是人不多,現在有高手的同時也有人了。
於是在這五百年的時間裏,嶗山派也逐漸發展,同時那群年輕人也將他們原本宗門裏的功法送給了嶗山,嶗山一開始覺得如果收了全是趁人之危,所以隻是代為保管,等天下太平了,這些年輕人或者是這些年輕人的繼承弟子想要回去重新創立宗門,再把功法還回去。
可是這些年輕人很感激嶗山的收留之恩,在幾百年的時間裏,已經融合為一家人了,同時也因為一些世俗原因,東北地區已經無法準私自進入,凡人有官府,修仙界也有把手看管。
所以,就形成了如今的嶗山派。
其實就算現在來說,嶗山的規模也不算大,可是,嶗山有兩部功法,要知道有完整功法的門派可真的不多,大多數都是一些在曆史中斷了傳承,隻剩下一些皮毛的門派,並且因為嶗山曆史上人數不多,但是每一代都有高手出現,留下的法寶神通也不計其數,所以,嶗山憑借著兩部功法以及深厚的底座,成了北方屈指可數的修真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