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壓歲錢的支配和管理問題,家長對孩子完全放權是不好的。一般來說,孩子的金錢觀都還不成熟,如果讓他完全自由地支配金錢,就很容易造成理財的困境,甚至走入理財陷阱。有些孩子習慣將壓歲錢用在吃喝玩樂上,也有些孩子會去購買自己喜愛的玩具,這些消費方式都不值得稱道。還有些男孩講哥們兒義氣,會把壓歲錢拿出來和大家一起玩樂,這種“社會風氣”對未成年的男孩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對此,家長應該堅決地製止。
家長要尊重孩子對壓歲錢的所有權和支配權,但不能任其胡亂花錢,而必須指導孩子合理地規劃壓歲錢。
章先生在銀行上班,他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已經多年了,效果非常好。他的兒子從8歲起開始管理自己的壓歲錢及其他收入,至今已堅持4年。男孩有個賬本,對每筆收入、支出都有詳細的記載;每當錢攢到一定數量,就讓父母幫他存到銀行。章先生急需現金、從銀行取錢不及時,就向男孩“借款”,並談好金額、期限、利息,“借貸”雙方還得簽名;還款期限快到時,孩子會提前幾天提醒;如果不能及時按期歸還,就要辦理續借手續。章先生還向孩子灌輸不少有關貨幣、股票、債券、借貸等知識。這樣做不僅讓孩子長了知識,還鍛煉了他的理財能力。孩子平時的賬目分明,去商場購物時也會熟練地討價還價,對於每一筆錢都有規劃。
章先生的做法值得家長們借鑒。從小培養孩子管理壓歲錢的能力,能為他長大後更好地理財打下基礎。
別讓男孩做“啃老族”
“啃老族”一般都從心理上拒絕長大,他們共同的致命缺陷就是不求上進、責任心差、不願競爭,加上父母溺愛,致使他們心高氣傲。可見,“啃老族”的出現是父母應該反思自己教育的時候了,父母要把孩子推出家門,讓他們去經曆外麵的風風雨雨,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成長。
當今社會出現了不少“NEET族”,是指那些在結束了義務教育之後,不繼續上學、不工作也不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這個詞出自英國,在中國,這類人被稱為“啃老族”。由此可見,“啃老”現象已經遍布全球,隻不過這種現象在國外比較少見,在國內比較多見。
歐洲人的生活條件很好,可是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還信奉一個在中國人看來不能理解的教育理念——再富也要“窮”孩子。他們覺得在父母過分嗬護下成長的孩子,沒辦法自立,而且不懂得感恩。
在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像,右側是一匹奔馬,左側是一隻蒼鷹,然而雕塑要表達的意思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鵬程萬裏、馬到成功”之意,這兩座雕像並沒有那種向上的豪氣,它象征的是一匹被剝了皮的馬和一隻快要餓死的鷹。
原來,那匹馬的第一個主人是位磨坊老板,它嫌老板給它的工作多,就向上帝乞求,讓它到農夫家裏工作。之後,它又嫌農夫喂自己的飼料太少,又請求上帝允許它和其他馬對換,總之,它就是不想幹活。最後,它到了一個皮匠家中,果真,它不用幹活了,而且飼料又多又美味,它生活得很愜意。可是沒過多久,皮匠就把它的皮剝下來做了皮革。
而那隻蒼鷹則是為了快速實現自己飛遍整個世界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的飛翔本領,但最後卻忘了學習如何覓食,結果它隻飛了4天就活活地餓死了。
這兩座雕像告誡人們,好吃懶做、不懂得用自己的雙手換取成就和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的人,無論他有多高的才華,有多麼偉大的理想,日後都難以有所成就,他們的人生終會因為缺乏自立的觀念和能力而有所缺憾。
在生活中,很多男孩畢業後不是忙著找工作,而是以“太累”“太辛苦”為由拒絕工作。很多男孩表示,自己會一直尋找那些不怎麼累的工作,可事實上,他們根本無從著手或者根本就不想著手工作,他們就這樣揮霍著精力和青春,而正在一天天變老的父母卻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埋頭苦幹。
已經快30歲的李明自職高畢業後到現在還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也沒有女朋友,因為女孩一聽說他沒工作都不願意和他交往。李明的生活非常單調,幾乎就是每天睡到中午12點才起床,等媽媽做好飯後吃一些,然後就到附近的公園或者小區門口和一些退休老人下棋、打麻將,傍晚就回家吃晚飯,之後就在家上網玩遊戲或者聊天,每天都要玩到半夜。別看李明不工作,也沒有女朋友,在穿著上卻非常講究,總是一身名牌,看上去是個十分帥氣的小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