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讓孩子學會管理金錢(3)(1 / 3)

於是,在楊燦放假的時候,媽媽要求他到一個親戚的飯店裏刷盤子。爺爺奶奶不理解楊燦媽媽的舉動,很多親戚也不理解。為此,奶奶和媽媽還產生了矛盾。但是媽媽堅決讓楊燦去做這個工作,而且要求他學習也不能退步。

媽媽對楊燦說:“你既然要去工作了,那麼這個月的零花錢我就不給你了,同時也不應該再接受爺爺奶奶的錢了,因為他們的年紀都大了,已經沒有賺錢的能力了。”楊燦開始了他的“打工生涯”。一天下來,堆積如山的盤子讓楊燦連歇一會兒的時間都沒有。第二天,他就不想再去了。但是媽媽嚴厲地對他說:“你這樣就覺得累了怎麼行,必須堅持一個月。”楊燦雖然有些生氣,但第二天還是去了親戚的飯店。

就這樣,楊燦堅持了一個月,每天還要回來學習,在學習完了的時候,他不會再去逛網店,買新奇的東西,而是選擇睡覺。奶奶看見楊燦疲憊的樣子,就對他媽媽說:“咱們家又不是缺他花的錢,你這樣對孩子不是太狠了嗎?”

媽媽說:“這樣才是為他好,讓他知道賺錢不容易,他就不會浪費。知道愛惜自己賺來的錢,知道愛惜別人賺來的錢。”

一個月的打工生活讓楊燦改變了很多,他在知道賺錢辛苦的同時,也學會了容忍和堅強。他對媽媽說:“我每天這樣辛苦,才賺這麼少的錢,賺錢真是不容易啊。如果我不好好讀書,今後也隻能靠體力賺錢,這不是我想要的。”媽媽的“狠心”讓楊燦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不但學會了珍惜錢財,還學會了珍惜時間。

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賺錢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在他們小的時候就幫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對男孩“狠一點”,讓他們吃一點苦,或者讓他們在適當的時候體會一下賺錢的難處,才更有利於他們的成長。

不妨讓男孩“窮”一回

一般來說,男孩都比較容易激動、情緒化,行事風格也比較粗線條。正因為這些鮮明的個性特征,男孩很容易養成隨意的習慣,尤其是在花錢方麵常常表現得欠考慮。這個時候,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貧窮”和“富有”的概念。有道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包含了深刻的哲理:隻有“貧窮”,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苦”和“累”的滋味;隻有“苦”和“累”的磨煉,才能讓孩子成長。家長不妨讓男孩“貧窮”一回,讓他明白生活的不容易,從而樹立良好的財富觀念。

有一對年輕夫婦收入豐厚,過著富裕安逸的生活。在還沒有孩子的時候,他們穿的是名牌衣物,用的是高檔電器。但是自從孩子出生後,他們的生活就變得勤儉起來,穿得也相當樸素,並不是他們穿不起,而是他們覺得應該讓孩子體會貧窮。他們還經常在孩子麵前嘮叨工作的辛苦和生活的困難,這讓孩子從小就有了家裏不富裕的印象。在這種“貧窮”意識的影響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懂得了勤儉節約,從來不亂花錢。他會把家裏沒用的廢紙存起來,賣給那些收廢品的人。看到孩子認真的樣子,夫婦倆總是表示讚賞。

古語雲:“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果讓男孩習慣了花錢如流水的生活,這個不良的習慣就會伴隨孩子一生,甚至導致他一生貧困。而如果從小就讓男孩體會貧窮,他就會對財富倍加珍惜,從而形成節儉的意識。

然而,要讓孩子體會貧窮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有的是因為家長不舍得讓孩子受苦,而有的則因為孩子不以為然,這都是教育方法不對的緣故。有些家長喜歡念叨自己過去的貧苦生活與艱難打拚的事情,這不僅難以達到教育的效果,還會讓孩子反感。家長要記住,說教永遠都是下策。

對涉世未深的男孩來說,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讓他們親眼目睹貧窮和困苦。平時可以讓他們多關注一下新聞,了解一些社會中下層人們的窮苦生活,讓他們親眼目睹貧困的現實狀況。無論是報刊中刊載的邊遠山區的人民生活狀況,還是電視、網絡中反映中下層人們生活的報道,都能夠觸動孩子的心靈。家長也可以陪男孩去孤兒院看看那些孤兒,這樣男孩就能領悟到幸福的可貴。

曾經有個12歲的男孩有好吃懶做、貪圖安逸的不良習慣,平日裏花錢如流水,還經常逃學。對此,男孩的父親很憂心。暑假期間,父親安排兒子到朋友的工廠裏幫忙。在工廠裏,男孩經常和工人們在一起生活,第一次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同時也感到了自己生活的優越。暑假結束後,男孩就像變了個人一樣。他開始勤奮學習,還把自己的零花錢存了起來。有一天,他用攢下的錢給父親買了一個禮物,並對父親說:“謝謝您讓我知道了生活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