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想:“這不是我讀大學之後才運用的寫作方式嗎?可那時我20幾歲。”
不讓孩子去做,你永遠不知道孩子的能量有多大,其實,孩子的思維能力完全超過大人的估計,大人的想法也許比孩子複雜,但複雜的未必就是高明的。所以,千萬別把孩子的想法不當回事。
當孩子有想法的時候,你不僅不能阻止他,還應該幫助他、鼓勵他,讓他把研究開展下去,這對於孩子的能力是一種很大的鍛煉。
有個小學二年級的男孩,才8歲,剛能讀些稍厚點的書,寫幾個長句子。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告訴媽媽,他要搞“研究”了,然後纏著爸爸帶他去圖書館找參考資料。媽媽感到好笑。
可是,男孩一本正經地說:“研究論文至少要有3個問題,要寫滿兩頁紙。”
看著兒子認真的樣子,媽媽沒說什麼,隻是開車帶著兒子去了圖書館。兩個多小時後,母子二人抱著十幾本書回來了。媽媽翻了翻兒子找來的“參考資料”,十幾本都是兒童圖畫書。有的文字說明部分多些,有的少些,全部都是介紹藍鯨的。
書借來了,男孩的研究也開始了。隨著兒子對那十幾本書的閱讀及“研究”的深入,媽媽不斷地從兒子那兒獲得有關藍鯨的知識:藍鯨一天要吃4噸蝦,壽命是90~100年;心髒像一輛汽車那麼大……說實在的,媽媽以前隻知道鯨魚很大,其他的就不知道了,這回可算長見識了。
一個月後,男孩終於完成了第一份研究報告:《藍鯨》。這份報告是由3張活頁紙釘成的。第一張是封麵,上麵畫著一條張嘴擺尾的藍鯨。在封麵的左下方,工整地寫著男孩的名字。論文分為四部分:總體介紹,藍鯨吃什麼,藍鯨怎麼吃,藍鯨的本領。
媽媽不知道男孩為什麼對藍鯨的飲食問題這麼感興趣,總之,老師要求至少寫3個題目,男孩完成了4個,也算超額完成任務了。看著男孩的成果,媽媽讚賞地說:“看到你做得那麼認真,我很感動。”
別小看孩子的能力,實際上隻要讓他去做,他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作為父母,不要束縛孩子,不要過分害怕失敗給孩子帶來痛苦。讓他們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正是讓孩子學習的機會。
在孩子做“大事”的時候,不要用“小孩子知道那麼多幹什麼”來約束孩子,不要低估孩子的天分,你的孩子或許比你想象的更聰穎。孩子的能力是家長所不能預料的,他們的小腦袋瓜裏藏有千奇百怪的東西,隻要給他們空間,他們就一定會讓自己的世界變得多姿多彩!
思考是孩子自己的事
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教育就是教人去思維。”其實,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掌握知識,二是發展思維技能。大多數父母往往隻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後者,因此出現了許多學習成績較好,但思維能力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這是很可惜的。
一位行為學專家說:“思考能夠拯救一個人的命運。”事實正是如此,有思考力的人才會有創造力,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由此可見,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盧瑟福對於思維能力也非常推崇。有一次,夜已經很深了,他發現有名學生還在實驗室裏,便好奇地問:“你在幹什麼?”學生回答說:“我在工作。”
盧瑟福皺皺眉又問:“那你白天在幹什麼?”
學生說:“我一直在工作。”勤奮的學生本以為能夠得到導師的一番誇獎,沒想到盧瑟福卻非常惱火,他大聲地說:“你一天到晚地工作,那什麼時間用來思考?”
勤奮反而遭到斥責,讓人看似不解,其實卻有其真理。很多時候,人們對勤奮的忙碌表示由衷的讚許,然而殊不知,歲月常常會淹沒忙碌的價值,如果沒有時間進行思考,就會讓思維在低水平上徘徊,最終讓人一無所獲。因此,家長要讓孩子學會思考。
其實,有很多男孩在很小的時候,其思維方式、思考能力就表現出了優勢。
有個淘氣的小男孩總是坐不住。為了讓他保持安靜,父親就想了一個辦法。這天,小男孩又在胡鬧,吵得正在工作的父親不得安生,根本無法靜心工作。於是,父親就把他叫過來,拿出100元錢,對他說:“我們來做個遊戲,隻要你能猜中我心裏在想什麼,我就把這100元給你。”
“真的嗎,爸爸?”小男孩高興地問。
“當然是真的,隻要你能猜中。”父親得意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