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時期的偉大畫家、科學家達·芬奇在小的時候,常常覺得家中牆壁上的發黴處或裂縫裏會跑出巫婆來,有時會覺得其中擠滿了奇形怪物。他總是沉浸在稀奇古怪的想象中,而他這種豐富的想象力正是日後走向藝術巔峰的基礎。
有時大人畫的是一隻正在煮開水的水壺,在達·芬奇的頭腦中也會幻想成一條大魚張口喘氣的樣子。
如果大人自作多情地說:“傻瓜,這不是魚,是一隻水壺。”否定了孩子的臆想,那就等於摧殘了孩子剛剛萌芽的想象力。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應該改正。
作為家長,千萬不能阻礙孩子想象力的發展,而應該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留意你對孩子“奇思妙想”的反應,采取一些方法逐步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幫助他們發揮想象力。
有個媽媽正在做包子,5歲的兒子坐在小凳子上看著。忽然他提了一個問題:“星星是從哪兒來的?”
媽媽沒有急於回答,而是說:“你想想看。”
兒子出神地注視著母親揉麵的動作:揉麵、揪麵團、擀麵餅、包包子……
看了好一陣子,兒子突然說:“我知道星星是怎麼做出來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東西做的。”
媽媽聽了先是愣了一下,然後激動地親吻了兒子:“兒子,你的想象真奇特。”
爸爸聽了這件事後也非常高興,拉過兒子給他講女媧造人的傳說……
不要把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看成瘋言瘋語,盡管孩子的想法看上去幼稚可笑,但那是想象力的根苗。如果你把它掐斷了,那麼孩子就會成為“泯然眾人”的庸才。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群體,他們的想象力無處不在,家長隻要開放自己的思維,放開孩子的手腳,他就能讓思緒飛翔。
每個孩子都有豐富的想象力,大人不要忽視或者限製他們豐富的想象力,而應該給他們發揮想象的空間,發掘他們的想象力。如果你相信“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那麼就請留意孩子的想象瞬間,並用智慧加以引導吧!
別拿孩子的想法不當回事
培養孩子,應當順應孩子的成長曆程,同樣從童年時代走過來的父母,在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幫助孩子的時候,應該有同理心,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維去理解孩子。如果你總是以成人的思維去忖度孩子,不把孩子的想法當回事,就會破壞孩子那一份可貴而純真的成就動機。
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主見和看法。不要以為孩子年紀還小,什麼也不懂,就對他的想法和行為不當回事。父母總是漠視或訓斥,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他變得不願和父母說心裏話,這樣他就更加不願意聽父母的話了。家長應該給孩子尊重和鼓勵,幫助孩子。
有個父親把9歲的兒子帶到美國生活,並送兒子到美國的某所小學裏讀書。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兒子的英語長進不少,但父親不知道兒子其他方麵的學習情況。他隻知道兒子放學之後也不直接回家,而是常去圖書館,還不時地背回一大書包的書來。
父親很奇怪,問兒子:“一次借這麼多書幹什麼?又看不完。”兒子一邊看著借來的書一邊打著電腦,頭也不抬地說:“作業。”
聽了兒子的回答,父親更加奇怪了。他探頭一看孩子打在電腦屏幕上的標題,愣住了。隻見上麵寫著——《中國的昨天和今天》。
天啊,這樣大的題目,大概專家論文的題目也不過如此吧。很顯然,這不是小學生能做的題目。
於是,父親嚴厲地問:“這是誰的主意?”
兒子坦然相告:“老師說美國是移民國家,讓每個同學寫一篇介紹自己祖先生活的文章。要求概括這個國家的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與美國的不同,說明自己的看法。”
父親聽了,有些哭笑不得。他心裏歎道:“沒想到這還真是給小學生的作業,真不知道讓一個10歲的孩子去做這樣一個連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會是一種什麼結果?”
父親很擔心兒子因此而誤入歧途,便說:“小孩子知道那麼多幹什麼?明天我去跟你的老師說,你今天別做這個作業了,就做數學吧!”
沒想到,兒子聽了不服氣地說:“你怎麼知道小孩子就什麼都不懂?別以為自己是大人就什麼都懂!”
過了幾天,兒子真的完成了這篇作業,讓父親沒想到的是,那個作業打印出來竟然是一本二十多頁的小冊子。在這份作業中,兒子從九曲黃河寫到象形文字,從絲綢之路寫到五星紅旗……
對於兒子的作業,父親沒稱讚,也沒批評,他隻是有點發愣,因為他看見兒子把這篇文章分出了章與節,還在文章的最後列出了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