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名牌大學的學生說,在他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就對他母親說:“你的孩子比別人差多了,老坐不住。”他母親聽了很傷心。等母親回來以後,他就問老師說了什麼,可他母親卻說:“老師誇你了,說你過去隻能坐10分鍾,現在能坐半小時。”孩子很興奮,結果後來他坐的時間越來越長,坐著無聊就看書,這樣不僅注意力得到了提升,而且學習成績也大幅度提高。
如果這位母親按老師的原話告訴孩子,那麼必然會讓孩子受到打擊,這樣不僅不能讓孩子進入專注的狀態,反而會讓他對學習失去信心。
最後,不要剝奪男孩玩的時間。愛玩是男孩的天性,當他們的天性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們是不可能專注地做其他事情的。因此,家長不能剝奪男孩玩的時間。
有個小男孩剛上小學一年級,爸爸對他的管教卻很嚴格。由於一年級的功課較少,而且很簡單,所以小男孩的作業總是做得很快,也不怎麼出錯。
可是,爸爸卻不這麼想。每當小男孩做完作業要出去玩的時候,總是被爸爸一把抓住:“又要去玩了!作業做完了沒有?”爸爸嚴厲的訓斥讓小男孩很生氣,他大聲地叫道:“當然做完了,不信你看!”小男孩把自己的作業本遞給了爸爸,但是爸爸並不看,他拿起作業本對小男孩說:“這麼多題目你一下就做完了?肯定會有許多錯誤,你好好檢查一遍,半小時後再給我檢查!”於是,小男孩每天玩的時間就這樣被剝奪了。自此以後,小男孩的作業總是做不完——他開始拖拖拉拉地做作業——反正沒時間玩,那作業就拖著做。
孩子要學習,也要玩耍,如果一味地強製孩子學習,不讓他有玩的時間,那他就會學會有意地拖延時間,這對孩子的學習以及習慣的培養都是很不利的。專注並不是說必須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而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高度集中注意力。事實上,對男孩來說,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並不是一件好事。
在培養孩子的專注時,要注意一些問題:第一,孩子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某件事情上一段時間後,就要換點別的事情做。長期做一件事情就會感到疲勞,這樣孩子的注意力永遠都會處於遊離的狀態。所以,你要控製一下時間,該玩的時候就讓孩子玩痛快,不要提學習的事,這樣不僅可以放鬆心情,還能緩解長期以來高度集中注意力而導致的緊張情緒;第二,在你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最好保持專心致誌的態度,認真地聽孩子說話,手上盡量不要拿著東西,以免讓孩子產生一種不認真的印象。
總而言之,養成一個專心致誌的好習慣對孩子的一生都有益,而作為父母,你有義務幫助孩子培養專注精神。
為那些奇思妙想鼓掌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培養和發揮孩子的想象力非常重要。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測驗,給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分別看“O”這個圖形,問:“這是什麼?”結果大多數中學生都說是“零”或英文字母“O”;小學生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這麼回答,另一部分小學生則回答是個“麵包圈”“眼鏡片”;而幼兒園的小朋友卻說了許多成人、中學生、小學生根本沒有想到的東西——“是眼淚”“是肚臍眼兒”“是圍棋”“是表”等,讓人們不得不驚歎於他們的想象力。
這個測驗讓人不由得發出疑問:難道想象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遞減嗎?為什麼年齡越大的孩子,想象力越貧乏呢?這是成長的必然結果,還是教育的失誤呢?
年齡、學識當然不是扼殺想象力的凶手,我們看看那些偉人,不但知識淵博,而且想象力驚人。那為什麼年齡越大的孩子,想象力就越匱乏呢?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這是教育的問題。
因為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很多父母忽視了孩子的想象瞬間,用“知識”把孩子的想象力綁住了。在現實生活中,當孩子的頭腦中湧現出許多“奇思妙想”的時候,常常會遭到成人的打擊——
“星星是本來就有的,有什麼好想的,快點兒背書吧!”
“你就會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老師講的卻什麼也不知道。”
“你去看看書上是怎麼寫的!”
……
這樣成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將孩子引入一個不需要想象,隻需要記憶的世界,當成人讓孩子過於相信知識時,原本想象力豐富的孩子就會變得不會去想象了,所謂“用進廢退”,想象力就是這樣在“不用中退化”了。最終,這些孩子也變得和大多數人一樣,隻會重複前人的知識與技能,不會突破與創造。